正文 第1章 序言(1 / 2)

有時候,人們很難說清楚:究竟是人生是一場夢,還是夢就是人生。幾千年前洞徹千古的哲人莊周,就因一場夢而產生了疑惑:有一天,他忽然夢見自己變成了一隻翩翩飛舞的蝴蝶,可惜好夢不長,突然覺醒,莊周垂頭思想了半天,苦苦思索仍分不清:到底是自己在夢中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在夢中變成了自己?

唐代傳奇小說《南柯太守傳》中描述:一天,一個名叫淳於棼的人過生日,他在門前的大槐樹下擺宴和朋友飲酒作樂,結果喝得酩酊大醉,被朋友扶到廊下小睡……恍恍惚惚之中,仿佛有兩個紫衣使者請他上了馬車,馬車朝大槐樹下一個樹洞奔馳而去,他來到了“大槐安國”。丞相出門遮道相迎,國君將公主許配於他,招淳於棼為駙馬,並被委任為“南柯郡太守”。

淳於棼到任後,勤政愛民,把南柯郡治理得政通人和。前後曆經二十年,上獲君王器重,下得百姓擁戴。不料,毗鄰的檀蘿國突然大興兵戈,入侵大槐安國。淳於棼率兵抗敵,可是卻屢戰屢敗。真是禍不單行,愛妻又不幸病故……淳於棼從此失去國君寵信。他心中悒悒不樂,君王準許他回故裏探親,仍由兩名紫衣使者護送而回。淳於棼返回家中,隻見自己身子睡在廊下,不由嚇了一跳,驚醒過來……

真是“世上隻半日,夢中二十年”。

據《晉書》記載,曹操曾夢見三匹馬同槽吃食,曹操心存疑慮,擔憂司馬氏父子搶奪曹氏天下。

宋代大詞人蘇東坡,麵對滾滾東去的長江流水,遙想起千古風流人物,瞥見自己如銀絲般的鬢發,不由得浩然長歎:“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人活著,總要做夢。人生,總是被許許多多的夢追隨。因為有夢,人生才五光十色,激情蕩漾;也正因為有夢,人生才變幻莫測,難以捉摸。

夢,到底是現實的折射,還是未來的預兆?這個黑夜中的神秘怪客,數千年來,始終困擾著人類,召喚著更多的人去尋夢、解夢。

在中國,釋夢如同華夏文明一樣,有著悠久的曆史。相傳黃帝軒轅氏曾著有《占夢經》11卷,後世的釋夢著作和釋夢大師更是層出不絕,民間傳說的名人夢境也十分豐富。

在西方,從很古老的年代開始,人們就對夢的起因以及發生過程產生過疑問。那時對於夢的解釋具有魔術和家教的意味,這在巴比倫文化、《聖經》和古希臘文化中,都能找到證據。在古希臘,對夢的探討甚至變成了哲學研究的課題。柏拉圖作為古希臘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曾論述過夢和無意識;亞裏士多德也曾寫過一篇論文,稱夢是“在睡眠中才出現的一種形象”,對夢作了獨到的探討。19世紀中期,法國醫師埃·莫裏研究了3000多例夢的個案後,斷定夢是由外界刺激所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