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九章:楊堅——曆史上第一位“妻管嚴”的皇帝(2 / 3)

而後突厥兵相繼占領了武威、天水、延安等地,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沙缽略還想要繼續向南侵略擴張,可是達頭不允許,沒辦法沙缽略隻好退兵,看到沙缽略退兵,隋文帝於是命令楊爽為行軍元帥,率兵分八路出擊突厥。楊爽出朔州(山西朔縣)道,大破沙缽略軍,沙缽略逃走。竇榮定出涼州(治姑臧,甘肅武威縣),擊敗阿波軍。阿波說要投降隋朝,於是楊爽便把他帶到了隋文帝麵前。聽到阿波投降隋朝的消息之後沙缽略氣得不得了,一氣之下他便襲擊了阿波的居住地,阿波見到這種情況便逃到了達頭,幸好得到了達頭的援助,之後阿波便率軍襲擊沙缽略。因為貪汗一向和阿波友善,於是沙缽略一氣之下也廢黜了他的可汗位置,貪汗走投無路,隻好也得投靠達頭。至此,突厥內部出現了混亂,突厥內部長期處於戰爭狀態,各路可汗都爭先恐後地和隋朝結盟,以壯大自己的力量,可是隋文帝沒有接受他們的請求,他反而繼續觀看他們的內鬥。寫到這裏為想起了一句話,坐山觀虎鬥。隋文帝還真是夠狡猾的。

話說此時的沙缽略已經不能夠號令其餘三位可汗了,隋文帝楊堅看準時機便下令隋軍專門攻打沙缽略,沙缽略處於內外夾擊的狀態,自然是慘敗,公元前584年沙缽略派使者請求求和。此時阿波的實力漸漸地強大起來了,東與沙缽略居地接境,西有龜茲、鐵勒、伊吾等西域地,號稱西突厥。自此突厥分為東、西兩部。公元585年隋文帝聯絡阿波,表示自己願意與阿波結盟。沙缽略西麵為達頭、阿波所困,東麵又怕契丹的攻擊,遣使來求救,請率部落到漠南,寄居白道川(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北)。隋文帝允許他的請求,於是他便下令楊廣出兵援助沙缽略,沙缽略得到了隋軍的救援而擊敗了阿波,事後沙缽略和隋文帝訂立盟約,沙缽略奉隋文帝為真皇帝,自己為藩屬國,受到隋朝的保護。

公元587年沙缽略去世,他生前嫌棄自己的兒子生性懦弱,擔心他不能夠對抗西突厥,就把可汗的位置讓給了處羅侯,處羅侯自稱為莫何可汗。隋文帝聽到了這個消息之後便派長孫晟送給莫何可汗旗鼓,得到旗鼓的莫何可汗擊敗了西突厥,阿波部隊中的大部分士兵看到了旗鼓之後都以為隋軍出兵幫助莫何可汗,於是他們大都是沒有打仗,而是請求投降。莫何可汗也因此生擒了阿波。公元588年莫何可汗去世,雍虞閭立,號都藍可汗。

沙缽略的兒子染幹,號突利可汗,長期割據在北方。公元597年,突利可汗請求迎娶隋文帝的女兒安義公主為妻,楊堅再三權衡之下答應了突利可汗的請求。楊堅故意給他優厚的禮遇,借以離間都藍。都藍果然發怒,說,我是大可汗,反不如染幹體麵。從此斷絕朝貢,侵擾邊境。突利偵察動靜,有事先來告知,隋軍早在邊境作了準備,都藍幾次侵略都沒有得逞。

藍都可汗一氣之下便與達頭結盟,公元599年蘭都可汗和達頭率軍攻打突利可汗,突利軍寡不敵眾,大敗。這次戰鬥中生存下來的突利士兵隻有幾百人,突利可汗覺得自己現在不會被隋文帝重視,於是他便想投靠達頭。可是突利可汗不明白的是,隋文帝借用的不是他,而是他的名號,部眾散亡,勢力微弱,利用起來更為方便些,因此,長孫晟設計挾突利到長安歸降。隋文帝大喜,厚待突利。隋軍大將高熲、楊素率兵出塞,借著突利可汗的名號大敗達頭、藍都軍。隋文帝封突利可汗為啟民可汗,啟民可汗在戰後到處招收舊的部落,藍都戰敗後背部下殺死,達頭自立為步迦可汗。隋軍多次擊敗步迦可汗,公元603年,步迦可汗率領的部落混亂,鐵勒、仆骨等十多個部落相繼發生叛亂,他們紛紛歸附了啟民可汗。步迦可汗喪失了部眾之後便逃到了吐穀渾。啟民可汗在隋朝的保護下成為了東突厥可汗,他是完全依附隋朝得國的,不得不對隋表示忠誠,隋也利用他的衰弱,取得邊境的安寧。

隋文帝的北擊突厥,打擊了外來勢力的囂張,同時穩定了東亞局勢。為隋朝發展乃至中國後世安穩發展奠定了牢固基礎。隋文帝挑撥分化及軍事打擊下分裂突厥成兩部,東突厥部啟民可汗稱臣內附,上隋文帝尊號“聖人莫緣可汗”,“自天以下,地以上,日月所照,唯有聖人可汗。今是大日,願聖人可汗千歲萬歲常如今日也。”意指聖賢的、富厚的君主,隋文帝即為隋朝皇帝兼突厥名義上的君主,是為中華天子兼異族國君的首例。

試想一下,隋朝統治全國之前的中國是多麼的混亂,群雄割據,戰火紛飛,民不聊生,所以隋朝剛剛建國的時候整個社會是一個百廢待興的局麵,在這個時候隋文帝楊堅便大刀闊斧地進行了一係列的改革。北周的官僚體製基本上是效仿原來西周時期的《周官》即《周禮》的形式,極為原始和混亂。六官製,稱謂複雜,職掌不明,辦事效率低下。我就想說西周是奴隸社會,他要比封建社會落後很多啊,而且西周就是因為政治製度不完善所以才造成了春秋戰國啊。可是北周不但不吸取教訓反而還一味地任用西周的製度,我隻能說北周的統治者真的是個大草包。

楊堅在位期間恢複了漢魏時期的體製,基本上確立了三省六部製度。楊堅在中央設立三師、三公、五省。值得一提的是三師、三公隻是一種榮譽虛銜,他並不掌握任何實際的權利。掌握政權的是五省,即內侍省、秘書省、門下省、內史省和尚書省。而五省中的內侍省國家政務中不起重要作用。起作用的是其他三省,內史省、門下省、尚書省都是最高政務機構。內史省負責決策,門下省負責審議,尚書省負責執行。這就是後來被唐朝繼承的三省製。尚書省下設吏、民、禮、兵、刑、工六部,每部都設立尚書來管理政務,吏部,掌管全國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和調動;民部,掌管全國的土地、戶籍以及賦稅、財政收支;禮部,掌管祭祀、禮儀和對外交往;兵部,掌管全國武官的選拔,和兵籍、軍械等;刑部,掌管全國的刑律、斷獄;工部,掌管各種工程、工匠、水利、交通等。開始的時候,六部叫做六曹,即六個辦事機構。六部的長官為尚書。六部的設置成為後代封建國家中央政權的固定製度。三省六部製分工明確,組織嚴密,加強中央集權。對唐及以後曆代王朝影響都十分巨大。隋文帝建立的這一整套規模龐大、組織完備的官僚機構,表明封建製度已發展到成熟階段。自隋定製,一直沿襲到清朝。

楊堅的政治改革不僅僅體現在中央上,也體現在地方上。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由於郡縣設置過多,竟造成了官多民少的現象。隋朝建立之初楊堅遵循北周、北齊的地方政治製度,設立了州、郡、縣三級地方機構。開皇三年,楊堅聽從了河南道行台兵尚書楊尚希的建議,廢掉郡,改為州、縣二級地方機構。另外,州設立刺史,縣設立縣令。此舉竟撤銷了境內五百多個郡,與此同時楊堅也裁剪掉了大量的官員,將這些郡縣合並在一起,這樣一來減少了政府的開支,又有利於提高行政效率。為了更好地行使權力,控製地方,楊堅下令,九品以上的官員一律由中央任免。官吏的任用權一概由吏部掌握,禁止地方官就地錄用僚佐。而且每年都要由吏部進行考核,以決定獎懲、升降。

楊堅很重視人才,於是他便創立了科舉製,隋文帝命令各州每年推選三個文章華美、有才能的人,到中央做官。後來,隋文帝又下令,京官五品以上,地方官部管刺史,要由有德有才的舉人擔當。楊堅的此舉為不具備貴族身份的仕人提供了參政議政的機會,擴大了統治的內需,為帝國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高素質人才,成為今後曆代帝王都采納的選區人才的製度。

北周的刑罰特點就是輕罪重刑,這一特點造成了“內外恐怖,人不自安”,楊堅在北周的時候就很不讚成這種刑罰,於是他便親手製定了《刑書要製》,因為朝代的局限性,楊堅他在這方麵改革的還不是很徹底。隋朝建立之後,開皇元年隋文帝楊堅下令命高熲等人參考魏晉舊律,著手編訂《開皇律》。開皇三年, 隋文帝又命蘇威、牛弘修改新律,刪除苛酷條文。《開皇律》將原來的宮刑(破壞生殖器)、車裂(五馬分屍)、梟首(砍下頭懸掛在旗杆上示眾)等殘酷刑法在法律上全部廢除。規定一概不用滅族刑。減去死罪八十一條,流罪一百五十四條,徒、杖等罪千餘條,保留了律令五百條。刑罰分為死、流、徒、杖、笞五種。基本上完成了自漢文帝刑製改革以來的刑罰製度改革曆程,這就是封建五刑製。

《讀通鑒論》這樣讚評道:“古肉刑之不複用,漢文之仁也。然漢之刑,多為之製,故五胡以來,獸之食人也得恣其忿慘。至於拓跋、宇文、高氏之世,定死刑以五:曰磬、絞、斬、梟、磔,又有門房之誅焉,皆漢法之不定啟之也。政為隋定律,製死刑以二:曰絞、曰斬,改鞭為杖,改杖為笞,非謀反大逆無族刑,垂至於今,所承用者,皆政之製也。”

因為中原地區多旱災,所以楊堅下令在各個地方修建糧倉,其中著名的有興洛倉,回洛倉,常平倉,黎陽倉、廣通倉等。這些糧倉的糧食儲存量都在百萬石以上。貞觀十一年,監察禦史馬周對唐太宗李世民說,“隋家儲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庫,亦為國家之用,至今未盡。”此時隋朝已經滅亡了三十三年,可那些糧倉裏儲存的糧食卻還沒有用完,足見當時隋朝的強盛。而且在新中國建國之後我國的考古學家還在洛陽城發現了含嘉倉遺址,含嘉倉遺址麵積達四十五萬多平方米,裏麵有二百五十九個糧倉,我國考古學家還在裏麵發下了已經炭化了的五十萬斤的穀子,這些數字看得我是觸目驚心,我真的是無法想象隋朝是多麼的強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