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父親去城裏買馬,母親帶我們在農場裏勞動。母親說,讓我們把這些礙事的東西搬走好嗎?於是我們開始搬那一塊塊石頭。不長時間,就把它們給弄走了,因為它們並不是父親想象的山頭,而是一塊塊孤零零的石塊,隻要往下挖一英尺,就可以把它們晃動了。”
林肯在信的末尾說,有些事情一些人之所以不去做,隻是因為他們認為不可能。其實,有許多不可能,隻存在於人的想象之中。
讀到這封信的時候,馬維爾已是76歲的老人,就是在這一年,他正式下決心學漢語。三年後的1917年,他在廣州旅行采訪,是以流利的漢語與孫中山對話的。
這則故事說明,很多困難實際上是我們自己造成的,要想成大事,其實就需要一點勇氣。
溫馨提示:
很多的事業往往不是在挑戰中遇到挫折,更多的是在尚未開始時,便被嚇得縮手縮腳。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學生必須具有一定的勇氣。
培養勇敢無畏的性格
一切在事業上有所成就的人,都具有勇敢的精神,而且,對自己的目標充滿信心,敢冒風險,不怕困難。那些成大事業的偉人更具有“像神一樣”無所畏懼的品格。中學生朋友要有所作為,應該從小培養勇敢的性格,克服膽小的心理障礙。
我們先看這樣一則小故事:
陳晨是個初中男孩,可班裏的男生從不把他當男孩看,女生們有時也笑話他。這是為啥?
原來陳晨十分“膽小”。你看他平時說話小聲小氣,吞吞吐吐;跟人談話,不敢正視對方的眼睛;上課回答問題,聲音輕得像蚊子叫;問他有什麼意見,半天也憋不出一個字……這樣的人誰喜歡?
其實陳晨自己心裏也著急:好不容易有了一個盼望已久的發言機會,比如演講,雖已準備得非常充分,可臨上台時卻緊張得不得了;別人來征求意見時,不敢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不願讓別人知道,怕被他們恥笑;十分在意別人是否討厭自己;不知如何與人交往才算體麵……這種狀況如何才能改變呢?
“膽小”是膽怯軟弱的表現,是意誌力不強造成的。膽怯軟弱的人往往缺乏勇氣和信心,不敢表明自己的態度,不敢承擔責任,不敢冒風險,回避矛盾,逃避困難,不敢麵對挑戰和競爭,從而失去了很多成功的機會。
中學生之所以膽怯軟弱,可能有以下幾方麵的原因:
(1)害怕失敗
害怕失敗,其實就是太在意過去的失敗經驗,越想把當前的工作做好,不想失敗,越是想到過去失敗的經曆,心裏就越緊張,錯誤就犯得越多,也就越會受到別人的指責。這種不愉快的經驗又會進一步加深內心的不安和煩惱,以至最終想逃避這個工作。
其實,過去就是過去,“過去的失敗已成為過去,現在全力以赴才是致勝之道”。第27屆奧運會上,我國跳水女選手伏明霞在前四次跳水成績都落後於別的選手的情況下,毫不慌亂,如入無人之境般開始她最後一跳,結果獲得了極高的分數,一舉超過了別的選手,總分一下超到最前,獲得了該項比賽的金牌。可見,過去的失敗不等於今後的失敗,隻要把眼前的事情一一做好,自然、盡情地發揮潛在的才能,你就能刷新你的成績,從而增加信心,改變自己的膽怯軟弱,而且能成為一個卓越的人。
(2)過於關心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
容易緊張的人往往是因為很在意別人的評價,很想獲得別人的讚賞,或者是因為太想得第一。其實要想一開始就讓別人喜歡自己,或者一舉得第一是不太可能的。世上優秀的人很多,或者恰恰在這一方麵有人比你強,這不說明你就比別人差到哪裏去。太在乎他人對自己的印象,倒反容易喪失自信。
有時候,別人也許並不像你想象的那麼強。所有的人在大眾麵前講話,都會感到緊張和不安,再出名、再有經驗的人在這一點上也與一般人沒什麼兩樣。如果你在發言時出了點差錯,那也沒什麼大不了的。所以,要努力緩解自己的緊張心理,不要過於在乎他人的看法,應該在乎的是你對自己的看法,隻要自己盡了努力,別人怎麼看自己並不重要。
(3)缺乏自信
有的人覺得自己的膽子太小,不適應和同學交往。其實,膽小與不擅長交際沒有必然的聯係。所謂“膽小”,應該是指神經方麵很細膩,會留意到許多小細節。這樣的人能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想問題,應該更招人喜歡才對。
所以,不會與人應對的原因不是膽小,而是認為自己不行的錯誤想法。要相信自己,努力去與人交往。
克服膽怯軟弱,使自己堅強起來,可以從以下幾方麵入手:
(1)樹立信心
膽怯軟弱是精神優勢喪失的結果,因此克服它還需要用信心來鼓舞自己。我們在分析膽怯軟弱的心理秘密時已經發現,許多問題實際上來源於我們對自己的不恰當評價,那就要糾正這種偏差,可以征求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更要自己對自己各個方麵,不同角度地作出正確評價,樹立信心。
(2)采取行動
隻有行動,才能看到努力的結果,才能產生信心。所以要不計成敗,將想法付諸行動。自信不是虛張聲勢,不是自欺欺人,而是真正有實力,所以,中學生隻有努力去充實自己,提高自己,才能獲得真正的勇敢。
(3)鍛煉意誌
膽怯軟弱是意誌力不強的表現,因此中學生要自覺經受失敗的鍛煉,培養勇敢的品質。真正堅強勇敢的人,都是從無數失敗中站立起來的人。你不怕失敗了,你的意誌也就強了,神經係統脆弱的毛病就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