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針對性原則
每種不良學習習慣的形成都有其內在和外在的原因,在糾正時,要明確自己不良習慣的根源,對症下藥。否則,不良習慣不但不能改正,反而會愈加嚴重。例如,同樣是學習磨蹭,原因卻很多,有的是對學習沒有興趣,有的是時間觀念淡薄,有的是個人性格所致,有的則是對老師和家長的消極對抗。為此,中學生要根據自己的情況,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比如有的要培養學習興趣,有的要加強時間觀念,有的要完善自己的性格,有的要改善和老師、家長的關係等。
(2)及時性原則
習慣是一種固定的行為方式,形成的時間越久,糾正就越困難。因此,在自己的不良習慣剛剛形成或尚未形成之際,就應及時予以糾正,不要等惡習難改時才引起重視。平時對自己的不良習慣要有警惕性,善於自省。一旦有不良習慣的苗頭出現,就及時抓住,越及時,效果越好。
中學生常用的糾正不良學習習慣的方法有如下兩種:
消極練習法。消極練習法是指故意地、認真地去做原先那些無意識的不良學習習慣,使自己清楚地了解不良學習習慣的行為進程,增強對它的意識程度,降低其自動化水平,從而克服這些壞習慣。如某學生有咬筆杆的不良習慣,有位老師建議他每天做六次消極練習,每次都對著鏡子連續咬筆杆3分鍾,咬筆杆時必須認真“欣賞”鏡中的自己。結果,10天後,他的壞習慣改掉了大半。
切斷聯係法。切斷聯係法是一種斷掉不良習慣後路的方法,即切斷那些幹擾學習的信息,使個體擺脫幹擾而專心學習。切斷聯係首先要注意避開先行事件,其次要有意識地中斷開始出現的行為。例如,有些中學生習慣於吃完晚飯後就看電視,耽誤了學習的時間。對此,中學生可以有意識地不開電視,也可讓家長幫助監督不允許看電視,以避免隨後不學習現象的出現。如果晚飯後準備坐在電視前,中學生可有意識地中斷自己的行為,或讓家長提醒:“吃完飯,先走一走,活動一下,然後做作業。”這樣經常中止,不良習慣可逐步克服。
總之,不良的學習習慣是中學生身上的無形枷鎖,阻礙著中學生學業的進步。但隻要中學生和教師、家長共同努力,不良學習習慣仍是可消除的。
溫馨提示:
糾正和改變孩子的不良學習習慣並不容易,需要在不良習慣形成的苗頭期加以預防和及時糾正,並盡早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習要不斷地實踐與創新
弗蘭西斯·培根說過:“每一個人的人生都隻有兩大主題:一是生存,二是學習。”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等你學會了新的知識,你的新知識已經變成了舊知識。時代一直向前發展,學習永無止境。
這是美國東部一所規模很大的大學畢業考試的最後一天。在一座教學樓前的階梯上,有一群機械係大四學生,他們顯然很有信心,這是最後一場考試,接著就是畢業典禮和找工作了。
有幾個說他們已經找到工作,其他的人則在討論他們想得到的工作。懷著對四年大學教育的肯定,他們覺得心理上早有準備,能征服外麵的世界。
即將進行的考試他們知道隻是輕易的事情。教授說他們可帶需要的教科書、參考書和筆記,隻要求考試時他們不能彼此交頭接耳。
他們喜氣洋洋地魚貫走進教室。教授把考卷發下去,學生都眉開眼笑,因為學生們注意到隻有5個論述題。
3個小時過去了,教授開始收集考卷。學生們似乎不再有信心,他們臉上有可怕的表情。沒有一個人說話,教授手裏拿著考卷,麵對著全班同學。教授端詳著麵前學生們擔憂的臉,問道:“有幾個人把5個問題全答完了?”
沒有人舉手。
“有幾個答完了4個?”
仍舊沒有人舉手。
“3個?兩個?”
學生們在座位上不安起來。
“那麼1個呢?一定有人做完了1個吧?”
全班學生仍保持沉默。
教授放下手中的考卷說:“這正是我預期的。我隻是要加深你們的印象,即使你們已完成四年工程教育,但仍舊有許多有關工程的問題是你們不知道的。這些你們不能回答的問題在日常操作中是非常普遍的。”
於是教授帶著微笑說下去:“這個科目你們都會及格,但要記住,雖然你們是大學畢業生,你們的教育才剛開始。”
中學生不能滿足於書本上的知識,以為天下的智慧都收錄在書中,其實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兒。即使是最優秀的中學生,在生活的教科書麵前,也隻是一個學前兒童。
那麼是不是我們永遠都沒有畢業的一天?是的,“活到老,學到老”。隻有不斷地學習、實踐,不斷地充實自己,我們才不會被社會淘汰。
美國哲學家埃裏克·霍弗曾經說過,“在劇變時代,善於學習的人將繼承未來。有學問的人將會發現他們為生存其中而進行了準備的世界已經不存在了。”
那些高校畢業的學生,他們用了十幾年甚至長達二十年時間從書本中學習知識,但到了社會上,他們依然可能失敗,因為日月在更替,世界在變化,知識在更新,書本上的東西已經不能滿足需要,如果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須善於學習。
溫馨提示:
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中學生要善於學習,並要在學習中創新,用不變的知識和老一套的經驗去工作不僅不被社會所接受而且隻能被時代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