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鞍山市加快社會事業項目建設的實踐與啟示(1 / 3)

一、一個城市公用設施的完備與否,既反映這個城市的品位,又代表著這個城市“民心工程”建設的水準。如何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毫不放鬆地加快社會事業發展,建設一大批一流的公用設施,近年來鞍山市的作法給出了答案。

“十一五”以來,鞍山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建設富裕和諧現代化強市的目標,一手抓經濟發展、一手抓社會事業建設。特別是今年以來,他們按照“高標準、大投入、多領域、出亮點”的思路,加快社會事業大項目建設,使公用設施建設呈“井噴”式爆發,一些工程項目竣工後,將成為鞍山市的新地標。

今年鞍山市共安排重大社會事業設施建設項目65個,總投資66.5億元,是去年總投資額的9.5倍,其中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社會事業項目47項,總投資50億元,比去年增長6倍,是曆年來社會事業開工項目最多、投入最大的一年。前5個月,已完成投資25億元,同比增長10.5倍。近三年來,財政用於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事業支出分別增長55.5%、112.3%和91.3%。

2006年以來,鞍山市本級科技三項費用投入1.75億元,累計實施重大科技攻關項目80項,其中獲國家科技進步獎1項、省部級獎53項,獲省科技成果轉化獎18項。有230家企業與高校院所合作聯建研發中心和中試產業化基地49個,並購海外科技研發團隊61個、科技型企業(項目)44個,科技引領經濟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到去年底,鞍山市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53%;近三年高新技術產品增加值年均增長33%。

啟動建設鞍山職業教育城。為全國最大的職業教育培訓基地,占地128萬平方米,建築麵積72萬平方米,總投資11.8億元,可容納學生10萬人,今年秋季招生2萬人。加快了中小學建設,異地搬遷和新建中小學4所,建築麵積近5萬平方米,投資近2億元。累計建成農村九年一貫製學校49所,今年底確保實現一鄉一所。

開工建設了市公共衛生中心、公共衛生大廈、市腫瘤醫院等10個公共醫療衛生服務設施重點項目,總建築麵積34萬平方米,總投資11.9億元,相當於過去三年財政對醫療衛生事業累計支出的77.4%,明年全部建成。改造鄉鎮衛生院51所,為973個村衛生所配備基本醫療設備,鎮村兩級衛生院所的醫療裝備全部達到國家規定標準。還采取定向補貼方式,為68個鄉鎮衛生院配備本科畢業醫務人員。

重點推進7個重大文化設施建設項目。以千山文化旅遊產業帶為依托,建設占地20萬平方米的文化島,集大劇院、圖書館、科技館、博物館、青少年活動中心、婦女兒童會館6個重大項目,建築麵積近10萬平方米,投資6億元。開工建設文化藝術大廈、新電影大廈、科技圖書館、圖書大市場、普寧寺書畫院、靈山寺碑刻博物館、鎮寧寺唐代古戰場展覽館,總投資2.5億元。規劃建設中國玉博物館、中國冶鐵博物館和鞍山城、析木城及牛莊古橋、古廟等文物。

開工新建了由體育場、體育館和遊泳館組成的鞍山奧體中心工程,占地23.6萬平方米,總投資8.05億元。正在規劃論證建設湯崗子健康城C區及解放東路南健康體育中心。在市區,重點推進了麵積在500平方米以上的“一街一園”和麵積在300平方米以上的“一社一場”建設,新增小區健身器材1700餘件。在鄉村,投入630萬元,新建精品示範健身廣場140餘個,投放健身器材2500餘件。

開工建設一批“民生”項目。新建街心公園30個、社區廣場137個,改造街巷路92條,新建8座鍋爐房和5項供水、供氣、電力及通訊等配套設施。規劃建設養老家園和孤殘兒童康複中心4.3萬平方米,總投資1.3億元。在楊柳湖、勝利湖、運糧湖建設三個濱水遊園,總麵積66萬平方米,投資5700萬元。

欣欣向榮的社會事業反過來促進了經濟的快速增長。過去三年,鞍山市GDP分別增長16.5%、16.3%和18.3%,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分別增長11.2%、32.6%和34.2%;今年上半年,GDP和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又分別增長16.7%和31.2%,全麵超過預期目標,比全省平均水平分別高5.3個和17.4個百分點。

二、鞍山市社會事業建設的大項目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秘訣何在?

1、以大氣魄規劃社會事業發展藍圖。為盡快補齊嚴重缺失的社會功能,市委、市政府充分遵循現代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大力推進城市轉型。即按照工業向園區發展的規律,拓展工業發展空間;按照城市向消費型發展的規律,拓展城市發展空間;按照現代城市向功能化發展的規律,拓展城市功能空間。編製實施了《鞍山市城市空間結構規劃》等五個規劃,實施“東控、南進、西拓、北調、中疏”,邊調整城市空間布局,邊完善公共設施功能,決心3~5年再造一個鞍山。一是通過集中建設一批重大項目,加快社會事業公共設施趕超國內先進水平。目前推進的65個重點項目,投資均在1600萬元以上,其中億元以上項目13個,職業教育城、奧體中心、千山文化島投資分別超過10億元、8億元和6億元。二是通過建設一批精品功能集聚區,實現公共設施效能最大化。重點規劃了千山文化島、職業教育城、奧體中心、文化藝術大廈、公共衛生中心、公共衛生大廈等。三是通過規劃引導社會事業功能向園區、小區、新區全麵延伸,實現為民服務的均衡化、公益化、福利化。所屬縣(市)區把學校、醫院、幼兒園、農貿市場、停車場、派出所、社區用房直至公廁等社會功能內容,全部納入城市改造建設規劃,統一作為土地出讓和開發的附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