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在20世紀的後50年中,從鮮為人知,發展到盡人皆知,給人類社會和家庭均造成極大的危害和損失。進入21世紀以來,癌症仍在嚴重地危害著人類的生命與健康。現在,我國每年大約有200萬人患癌症,150萬人死於癌症,而且還在不斷增長。癌症每年給我國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逾千億元,如不有效地遏製這一頑疾,將會給我國人民的生活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造成極大的不良影響。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控製癌症的3個1/3的戰略:即1/3的癌症可以預防,根本就可以避免發生;1/3的癌症可以早期發現而治愈;另外1/3的癌症患者也可以運用現有的醫療措施延長生命,改善生存質量。由此可見,癌症是可防可治的疾病。

預防為主是我國一貫的衛生方針,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預防腫瘤發生的關鍵。研究表明:選擇平衡的膳食、戒煙限酒、增加體力活動並保持樂觀的心態,可以使當前人類的腫瘤減少30%~40%。總之,越來越多的意見傾向於:與人類戰勝傳染病的經曆一樣,人類戰勝癌症的根本出路仍在於預防。

人類與腫瘤的鬥爭從未間斷過,在反反複複的成功和失敗之後,人們逐步認識到:與腫瘤作鬥爭不能單靠手術、放療、化療等西醫治療,而必須結合中醫等一切能給患者帶來好處的治療方法;與腫瘤作鬥爭不能單靠臨床治療手段,而必須融合心理、營養、運動等科學領域的進步;與腫瘤作鬥爭不能單靠醫務工作者,而必須有患者及家屬的共同參與;不能單靠醫學界少數人的努力,它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注。與腫瘤作鬥爭是一項全社會的係統工程,當前,尤其重要的是,提高全民的防癌意識,普及腫瘤的防治知識。

“治未病”是中醫預防醫學思想的高度概括,在疾病的預防、診治方麵都有重要意義。將“治未病”的思想貫穿於中醫腫瘤學領域,對腫瘤發生、發展的各個環節的提前幹預,對於延緩和減少腫瘤的發生,促進患者的康複,提高患者的總生存率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概而言之,中醫“治未病”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麵。一是“未病先防”:在疾病未形成之前,對可能導致疾病的各種原因,采取針對性措施,預防其發生;二是“見微知著”:對某些疾病出現的前兆,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及時把疾病消滅在萌芽狀態;三是“已病防變”:把握疾病的傳變規律,及時阻止疾病的蔓延、惡化和傳變;四是“病後防複”:在疾病尚未發作的穩定期或間歇期即提前采取鞏固性治療或預防性措施,防止疾病的複發。

“治未病”一詞最早見於《黃帝內經》:“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其後,《難經》《金匱要略》等承先啟後而發揮之。內髒疾病有可能按照五行相乘或相侮的規律傳變,在治療時就應當首先辨明有可能被傳的髒器,從而采取相應措施,以防傳變。後世醫家又不斷補充和豐富了“治未病”的思想,孫思邈則將疾病分為“未病”“欲病”“已病”三個階段,並提出“上醫醫未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醫之於無事之前”。

中醫對腫瘤等疾病的防治,側重在飲食調理、精神調攝、生活方式及合理運動等方麵,以“治未病”的思想指導中醫腫瘤的工作,具有重要的價值,這與現在腫瘤的“三級預防”有相似之處,但更突出了天人合一、以人為本的整體觀念,且具有個體化的辨證優勢,特別是在應對癌前病變防惡化、腫瘤術後防複發與轉移方麵,療效顯著,也更具特色。有鑒於此,北京市中醫管理局、北京中醫協會邀請我談一下有關中醫防治腫瘤的一些知識,希望通過這本小書能對腫瘤的預防和您的身體健康有所幫助。

花寶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