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1 / 1)

“仁義禮智信”是我國儒家學派提出並逐步完善的“五常”。孔子提出“仁、義、禮”,孟子延伸為“仁、義、禮、智”,董仲舒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後稱“五常”。這“五常”貫穿於中華倫理的發展中,成為中國價值體係中的最核心因素。

兩千五百年前,孔子曾將“智仁勇”稱為“三達德”,又將“仁義禮”組成一個係統,認為:仁以愛人為核心,義以尊賢為核心,禮就是對仁和義的具體規定。

孟子在仁義禮之外加入“智”,構成四德或稱為四端,曰:“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

董仲舒又加入“信”,並將仁義禮智信說成是與天地長久的經常法則(即他稱為“常道”),號“正常”。曰:“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

以“仁義禮智信”為核心的儒家倫理是中國文化的靈魂,是道德建設的基礎,是中國人做人的基礎,並且曆來都是社會穩定的基礎。我們在現代化的過程中,不僅要與西方對話,也要與傳統對話、體認傳統的價值。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仁、義、禮、智、信”無疑具有普世價值。仁義禮智信是人類永恒的道德,這是天不變道也不變的東西。

從曆史上看,“仁義禮智信”作為一種社會道德,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裏,對於維護民族的團結和統一,維護社會的穩定,形成和鞏固中央集權,塑造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推動社會的發展,曾產生過廣泛的積極的影響,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優秀的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使我們成為這個世界上最溫文爾雅的民族、最團結友愛的民族、最樂善好施的民族、最寬容大度的民族。

當然,道德的產生與發展都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需要,並隨著社會生活的變遷而變化,這種變化既有基本道德規範數量的增減,也包括每個道德規範在不同曆史時期自身內涵的豐富與發展。一些恒久不變的道德規範,是由人類社會生活長久不變的內容決定的,即使這些似乎“千古不變”、相對穩定的道德規範,也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更新自己的內涵。因此,每個曆史時代的中國人,都有繼承前人道德智慧的責任,又有“推陳出新”發展中華道德的義務。

儒家人文精神提倡的“仁義禮智信”等價值,是在封建社會的背景下提出的道德規範,是當時占統治地位思想意識的內核,既有時代的需要性,也有鮮明的時代局限性。但是,在剔除其曆史附著的負麵性之後,完全可以提煉、轉化、活化其合理因素,滲透到今天的社會生活中去,進而作為正麵、積極、健康的力量參與現代化建設。提倡以“仁義禮智信”為核心的儒家倫理,有助於明確道德規範,促進社會和諧;有助於傳承儒家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有助於促進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

本書為“青少年仁義禮智信釋讀”之“信”冊。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美德和做人的行為規範。在我國的傳統道德中被視為“立人之道”、“立政之本”。於個人,它是人之為人的最為基本的品德;於社會,它是一個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石;於國家,它是一項基本的政治道德。誠實守信所體現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如真誠信實、踐諾履約、敬業盡責等,經過幾千年文明曆史的錘煉,在今天仍然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編者

2010年7月

信者,言之實也。

人道惟在忠信,不誠無物,人若不忠信,如木之無本,水之無源,更有甚的一身都空了。

——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