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孩子是在活動中獲得發展的,家長要為幼兒提供活動和表現能力的機會與條件,放手讓孩子進行各種活動。在活動中不僅能促使孩子的身體和各種能力的發展,而且能使之產生對環境的控製感並獲得成功的歡樂,從而增強自信。如果家長總是把孩子限製在狹窄的空間,或事事越俎代庖,什麼都不讓孩子去做,無異便是剝奪了孩子通過活動樹立自信心的機會,並容易導致能力低下、依賴、膽怯和自卑。
3. 多鼓勵
一位名人曾說:“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勵中,他便學會自信。”這說明成人積極的教養態度對孩子影響很大。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在講到孩子心理特點時指出:“小孩子喜歡成功的”、“小孩子喜歡稱讚的”,如三歲的孩子喜歡拿著他的“作品”給爸爸媽媽看,是希望得到誇讚,到了四五歲這種喜歡稱讚的心理會更加濃厚。做父母的應利用幼兒這一心理特點,無論孩子做什麼事,隻要他去幹就要給於肯定與鼓勵。還要善於發現孩子的點滴進步和成功,給予適當讚賞,使他們積累積極的情感體驗。再有,鼓勵也包括接納孩子的失敗與不足,因為孩子正是在曆經錯誤與失敗的過程中進行學習的。所以,隻要孩子付出了努力,家長就要給予肯定和支持,要以寬容的態度對待孩子的過失。千萬不要總盯著孩子做得不好或不足的地方,去挑毛病。家長若對孩子否定多、指責多,就會使孩子產生自卑心理。
4.勿要求過高
家長普遍對孩子有較高的期望與要求,這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期望過高。父母對孩子發展所確立的標準要適應,應考慮自己孩子本身的特點和能力,不能主觀地總用過高標準去要求孩子。標準過高孩子達不到,屢遭失敗,產生持續失敗的挫折感,積累“我不行”的消極情感體驗,就容易使孩子喪失自信心。另外,有些做父母的教育孩子時總想一步到位,急於求成,也是不實際的,忽視了孩子的發展是一個漸進的或曲折的過程。例如,兩三歲的嬰幼兒要求他們自己吃飯,開始自己吃時經常會撒得滿桌,這時母親不僅不能指責 ,還應對孩子說:“寶寶真能幹,會自己吃飯了!”與此同時,耐心教給他怎樣吃就能吃得更好。須知,孩子做事總從不會到會,從做不好到做得好的,這是發展規律,要求過高、過急都不利於孩子的發展。再有,有些盼子成才的家長常常盼望自己的孩子處處強過別人,慣於橫向攀比。例如,有的家長到幼兒園看孩子的活動,每當發現自己的孩子有不如別人之處,便對孩子說;“瞧,某某比你唱得好!”“某某畫得比你強多了!”……以別人的優勢比自己孩子的不足。家長的本意可能是想刺激自己的孩子趕上別人,但這種橫向攀比,比掉的恰恰是孩子的自尊心與自信心。因為,孩子們的發展速度與方向都存在著明顯的個體差異,年齡越小,個體差異越大,孩子在發展上各有長短,要求自己的孩子處處強過別人,是非常不實際的,家長們千萬別作這樣的攀比。
5.家園合作
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家庭和幼兒園要經常溝通,互相配合。特別對那些缺乏自信心的孩子,更需要家園相互配合,協同教育。家園配合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的成功實例是不少的。例如,某幼兒園中班一名女孩萌萌,平日表現膽怯、自卑,在集體活動中總是尾隨別人,她在班上從不敢當眾發言,更不敢當眾表演。為培養她的自信心,家長與幼兒園老師共同研究教育對策。她們根據萌萌愛聽故事的特點,首先在家中利用雙休日召開家庭故事會,請萌萌平日熟悉的小夥伴來參加,爸爸、媽媽、孩子們都來講故事,鼓勵萌萌也參與。隻要萌萌能講,不論講得如何都及時給予誇讚、獎勵。第二天送孩子入園時,家長便將她在家中的進步和積極表現當著萌萌的麵告訴老師;幼兒園老師在班裏也開故事會,先讓萌萌在小範圍講,逐步鼓勵她給全班小朋友講,每一次講完故事都得到老師和小朋友的鼓勵,每一次萌萌在幼兒園講了故事老師都不忘當家長來接孩子時,將她的進步當著萌萌的麵告訴家長,予以強化。經過多次鍛煉,萌萌的故事講得有聲有色,畢業典禮上她還給全體大班兒童的家長表演節目,與兩年前相比判若兩人,成為一個活潑、開朗、充滿自信的孩子,順利跨入了小學校。
如果配合得好,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即使出現了失誤,也容易補救或改正。
白頭到老並不難,相親相愛到永遠卻不容易做到。因為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世界上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婚姻也一樣。要想美好永駐幸福長存,需要不斷的學習和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