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心存一點防人之心(1 / 3)

為人處世交朋友應真誠待人這不假,但真誠待人不等於對什麼樣的人都完完全全地暴露自己、解剖自己。畢竟社會有其多樣性和複雜性,為人處世過分誇大這種複雜性,在自己的為人處世之道中就會過多吸納其中的負麵因素,這自然不可取,但無視這樣複雜性就成了不知世事的呆子而無法生存。“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心存一點防人之心,於人無害,於己有利,何樂而不為呢?

一、小處設防才不會大處遭殃

我們說一個人心胸狹窄,不光說他大處記仇,還指在本不該計較的小事上、私事上耿耿於懷,並伺機於大事、公事上打擊報複。可日常生活中偏偏有很多這樣的人:自己不計較的事情也想當然地認為別人不會計較。正因為心裏不設防,讓自己在關係個人前途的大事上遭了殃。尤其是當這些你不以為然的小事正是別人比較在乎的事情,這時候你率性而為,不知道給人麵子,常比一些大事更能把人得罪透徹。

1.遠離長舌婦似的人物

長舌人的舌頭並不真的比別人長,要想防止小道消息給自己造成傷害,就應該花點功夫來認識他,以後,在他麵前說話時好悠著點。長舌人有以下幾種典型特征:

(1)無事生非型

喜歡散布沒有事實根據的傳聞和捏造的小道消息。傳播的“信息”,一經出門,概不認賬。其目的在於蠱惑人心,製造事端。

(2)添油加醋型

這種人多是無所事事,遊手好閑的人,他們以評頭品足惡語中傷為能事。如街頭出現一件新鮮事,他們恨不得添油加醋地評論三個月。

(3)活電話型

電話的特點是方便快捷,而“活”字則是傳謠者的特點。惟“活”才能有聲色,惟“活”才能蒙蔽人。“活”就是含有大量水分,能伸能縮,不少人就在這一傳再傳中大做文章。

(4)以訛傳訛型

對於一些未經證實的傳言不假思索和分析地照實傳播。表現最突出的兩個方麵是道聽途說和以訛傳訛。道聽途說,本身就缺乏完整性和可信性。而以訛傳訛,往往是危言聳聽,害人匪淺。

(5)悄悄話型

這類人傳播謠言是在暗中或者私下進行的,他們對於小道消息特別感興趣,聽了馬上就傳。或誤聽誤傳以媚上取寵;或利用他人的猜測心理搬弄是非;或是幹脆借以誣陷他人,惡語誹謗。值得注意的是,信謠者對這類人的消息往往格外重視。

長舌頭的人喪失自我,平常表現為情感空虛。他們平日裏無所事事,愛打聽別人的隱私,從而傳播隱私,甚至捏造事端,惟恐天下不亂。這些人對團隊凝聚力而言是一個巨大威脅,他們是團隊內部的離心力量,如不加以製止,將會耗盡集體的最後一滴智慧。個人如不加防範也會吃大虧。對付一般長舌頭的人,你也不妨用個小心眼兒試驗他一下,比如,告訴他幾個小秘密,看他是否泄露出去。通過這麼做,就可以知道對方是否能守密。此外,若發覺你透露給他的東西,遠多於他透露給你的,那麼你就要特別留意了。觀察對方對人的態度,如果這個人無論是對誰,都表現出過度的熱情與關懷,那麼這個人大多是靠不住的,體味他人的微笑是否真誠時,如果一個人隻是皮笑肉不笑,他一定是懷有什麼目的。那麼以後跟他交往時就得要提高警惕了。這裏我們不能不提到女人,因為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女人在小道消息的傳播方麵有著得天獨厚的天分。

所以你千萬不要在女人們交頭接耳議論紛紛時候,也興致勃勃地加入。千萬別忽視了這七姑八婆的傳聞,這可能是掀起大風波的起源。這些喜歡聚集在一起交頭接耳說長論短的人,通常在開始的時候都是不經意地隨口亂說,然後整件事在傳述的過程中就好像發酵了一樣愈來愈膨脹,最後演變成了不可收拾的局麵。尤其是許多女人本來就是善妒的,你一不小心觸動了她的嫉妒心,就很難預料她將怎麼報複你。所以,當你要和女性交往的時候,可千萬要注意別惹上這種女人。當然,這並不是說不與女性來往,而是說在交往的過程當中,一定要絕對避免涉及人身攻擊,尤其千萬別在女性的麵前發牢騷。不論你所抱怨的對象和她有沒有關係,你所說的話早晚會傳到對方的耳朵裏,而且已經被傳得完全走了樣,這可能是你在不經意地發牢騷時沒有想到的後果。

2.學會把秘密藏在心裏

喜歡背後傳話的人不管出於告密的目的,還是僅僅為了滿足自己傳播秘密的快感,總是在緊盯著周圍人的一言一行,如果你出言不慎,自然容易落下口實。相反,如果你在人前背後說話謹慎一點,把凡有可能被人當作秘密的東西掖在懷裏、藏在心裏,不露半點分毫,即使他的舌頭再長,也“舔”不到你身上。清朝雍正皇帝在位時,按察使王士俊被派到河東做官,正要離開京城時,大學士張廷玉把一個很強壯的傭人推薦給他。到任後,此人辦事很老練,又謹慎,時間一長,王士俊很看重他,遂把他當作心腹使用。王士俊期滿了準備回到京城去。這個傭人忽然要求告辭離去。王士俊非常奇怪,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那人回答:“我是皇上的侍衛某某。皇上叫我跟著你,你幾年來做官,沒有什麼大差錯。我先行一步回京城去稟報皇上,替你先說幾句好話。”王士俊聽後嚇壞了,好多天一想到這件事兩腿就直發抖。幸虧自己沒有虧待過這人,多嚇人哪!要是對他不好,命就沒了。為人處世,要像王士俊一樣懂得矜持;交朋友也要有城府,否則將會授人以柄,後患無窮的。對於這一點某先生的體會頗深刻,值得分享:“矜持是很多人借以保持神秘魅力的法寶,但我卻常常把捉不住,想想很虧的。心裏本來有什麼東西,你把它當做自己看家的內涵,放得很高看得很重,仿佛你就因為它而有資本,含蓄和深沉。可一旦說出,你就沒了,而若給有城府的人掌握了你的內涵,他就在你麵前更有資格矜持了。那是因為你把內心的一塊領地出賣給了人家,人家有更大的內心勢力可倚了。他的大城府既然占據了製高點,他就可以在自家陽台上任意俯視你的小城府了,而且一覽無餘。這樣,你便既不自主自在,又無神秘可言,自然也就顯得不珍重嘍!而假若你要回訪別人,人家可是庭院深深深幾許的,你根本沒門。所以要謹防由於你的拱手相讓‘喪權辱國’而導致別人對你的心靈殖民哦!“初到一個新的人際環境,更要注意矜持和城府問題。因為這時候你極易發現人都是好的,於是就會被一團和氣所迷,全忘了逢人隻說三分話的古訓。相處日久,了解漸深,才會意識到你原來所識的隻是人家的一個側麵,此時所見才是完完整整立體多麵的人。於是,你會再考慮抽身回轉,與他人保持一種距離以保護自己。但是,你把自己交出去後,就等於把水潑出去了,是收不回來的。這樣,以後你還能平平衡衡地與人保持一種相等的距離嗎?不可能。別人往你這兒來是長驅直入,你往別人那兒去,卻是寸步難行。沒辦法喲!你隻好帶著滿身的痱子,疙疙瘩瘩地生活在這些人中間,這也許就是張愛玲所說的齧咬性的小煩惱吧?”總之,袒露之心如一封攤開在眾人麵前的信,會使你受人擺布。對人交心是危險的,因為你有了讓人控製的把柄,會成為任人驅使的奴隸而不能自主。在現實生活中,不是所有的悄悄話都能長久悄悄下去的。

有以下三種話即便“悄悄地”,也不能說:

(1)捕風捉影的話不要說。

捉賊要贓,拿奸要雙,這就要求我們說話辦事要有真憑實據,如果我們向對方說的悄悄話,如風如影,純屬無稽之談,那是很危險的,尤其是對一個人的隱私更是不可在私下信口開河,胡編亂造。比如說,某男與某女(均有家室)在街道的樹蔭下擁抱親吻,那情景真比演電影還賣力。若被聽者傳出,當事人可能會恨你罵你,伺機報複你,甚至當麵計較,對抗,要你說出個所以然來,你怎麼說呢?把悄悄話再說一遍,請拿出證據來!你當時又沒有攝像,又沒有錄音,怎麼能夠證明某男與某女曾有這種熱烈的表演呢?隻有掌嘴一門!不賠禮道歉還行麼?人家本有如此這般的舉動,而你並無證據,這樣的悄悄話,屬捕風捉影一類,是萬萬說不得的。人心難測,不一定對,但不無道理,我們說悄悄話也不能隻圖一時痛快,而不計後果。

(2)違紀泄密的話不要說。

小至單位大至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一定範圍內都有秘密,我們隻能守口如瓶,不可泄露。有的人輕薄,無紀律性,就私下把機密“悄悄”地說出去了,弄得一傳十,十傳百,家喻戶曉,有些心術不正的人如獲至寶,甚至拿去作為謀利的敲門磚,給單位乃至國家造成嚴重的損失。即使諸如涉及人事變動的內部新聞,你也不要去向有關的人說悄悄話,萬一中途有變,你將如何去安撫別人呢?如果為此而鬧出了矛盾誰負責呢?向親友泄秘,不是害人便是害己。你一片熱心向他說了悄悄話,他可能認為這是泄露機密,於是,他當麵批評、指責你,甚至狀告你,那麼這時你的體麵何在?有些人並不喜歡聽那些悄悄話,他不領你的情,這就沒有意思了。還是封鎖感情,守口如瓶吧。

(3)披露悄悄話的話也不要說。

須知這世上有些人很怪,情投意合時無話不說,無情不表;一旦關係疏淡,稍有薄待,便反目成仇,無情無義,甚至添油加醋,不惜借此陷害,從而達到他不可告人的目的。殊不知,這些抖出悄悄話的人,也要吃虧的。我們知道,悄悄話大多是在兩人之間傳播,試問,你一個人能夠證明我有此一說嗎?甚至對方出於憤怒會狠狠地還擊,跟編小說一樣編出你的悄悄話,以十倍於你的兵力將你置於有口難辯的境地,縱然會兩敗俱傷,也沒有白白被你出賣。結果如何呢?你本是討好賣乖,求名逐利,或發泄私憤,算計別人,不巧卻被悄悄話所害。所以,假使你聽了悄悄話,也沒有必要往外抖,任何人在這個世上都有一片自由的天地,還是講究信義,以善良為本的好,何必讓人反咬一口呢?最後應該特別強調的是:講秘密會陷你於不利,而聽秘密同樣也不安全。許多人因為分享了別人的秘密而不得善終。許多人打碎鏡子,是因為鏡子讓他們看到了自己的醜陋。他們不能忍受那些見過他們醜相的人。假如你知道了別人不光彩的底細,別人看你的目光絕不會友善,尤其是有權有勢的人,定會找機會打擊你。聽秘密也會落人把柄,尤其注意不要與比你強大的人分享秘密。秘密,聽不得,講不得。

3.防範流言最好的辦法是沉默

傳播小道消息絕不是做人的細枝末節,其危害之大也絕非聳人聽聞,如果你對這樣的人、這樣的事不加注意、不加防範,總有一天會栽在他手裏。有個成語叫“眾口鑠金”,意思是說,如果眾口一詞,即使是鐵打的事實,也會被扭曲。由此可見,人言可畏。《戰國策》中有一個“三人成虎”的故事。戰國時,魏國有一叫龐蔥的重臣。有一年,他奉命陪世子到趙國都城邯鄲作人質。出發前,龐蔥對魏王說:“大王,如果有人告訴您,街市上有一隻虎,您相信嗎?”老虎招搖過市,魏王當然不信,便回答:“怎麼可能有這種事?寡人不信!”龐蔥又說:“如果又有一個人告訴您,街市上果然有一隻虎,那大王信嗎?”魏王想了想,說“嗯,這就值得考慮了!”“如果再有一個人說同樣的話呢?”“嗯,如果三人都這麼說,那應該是真的。”聽完魏王的回答,龐蔥兜出了說此話的真意,他說:“事實上,街上並沒有老虎,那隻是以訛傳訛而已,大王何以信之呢?是因為說的人多了。現在我與世子,背井離鄉,去遠在千裏之外的趙國當人質,我們在那裏的情況大王無法準確地了解到,說不定會有人傳出‘市有一虎’般的謠言,大王難道也要相信嗎?

所以為了保證世子將來能順利回國繼承大統,請大王先請三個人傳言大眾,說我隻是離開了都城,並不是去邯鄲。”魏王不以為然。龐蔥陪世子去趙國作人質後不久,便有人暗中中傷龐蔥,說他企圖擁立世子,懷有二心,圖謀不軌。說的人多了,魏王居然信以為真,於是命世子歸國,而龐蔥不再被重用。龐蔥事先已給魏王打了“預防針”,但也難逃“眾口鑠金”的命運,可見流言的破壞力之大。《戰國策》中還有一個類似的故事:孔子的弟子曾參,以孝聞名。他住在費邑時,有一個同名同姓者殺了人,有人誤以為是曾參所為,議論紛紛,謠言很快傳到曾母那裏。當時曾母正在織布,便停杼正色道:“我兒不會做那種事!”不久又有人來說:“曾參殺人了!”曾母依然鎮定如故,不予理睬。後來又有人來說同樣的事。這時曾母終於不安起來,急忙開始收拾東西,準備逃走。大眾都有“從眾心理”,覺得大家都在傳說某事,那這事看來假不了,無風不起浪嘛。正是因為這種心理,流言才能傳得特別快,真是“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裏”。做人要做一個明智的人,不要隨便傳播流言,也不要輕易聽信流言。東晉時候,有人請大將桓溫評論一下謝安和王坦之的優劣。桓溫剛要開口,忽然想起了什麼似的,說:“你這人愛傳話,嘴上沒個把門的,我不能告訴你。”桓溫不願背後評論人,那是因為怕自己的話被別人七傳八傳,還不知道會傳成什麼樣子呢。於是幹脆不說,沉默是金嘛。流言止於智者,而能夠止住流言的智者,才是長舌人的最大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