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的實力總是單薄的,光靠著自身的一股勇氣和拚勁,使著性子蠻幹,恐怕到最後的結局是魚死網不破的無奈。在社會中,很多人總希望遇到一個能助己一臂之力的人,以便在阻礙重重的社會中,能夠幫自己解決各種問題,使自己能在步履維艱中有一個支撐。但是像這種堅強的靠山,人們總是很難遇到。如果能夠像商鞅一樣,遇到像秦孝公這樣的君主自始至終支持他,何愁不能在阻力重重的情況下前行呢。商鞅,原名公孫鞅,是衛國庶出的國君後裔,因為後來被封在商地,所以又稱商鞅。公孫鞅到秦國後,通過秦國的寵臣景監求見孝公,向孝公講述富國強兵的辦法。秦孝公聽了高興萬分,留公孫鞅一起商議國家大事。公孫鞅想實行變法,但秦國的貴族都不讚同。
經過激烈的爭論,秦孝公最終同意了變法的主張,於是任命公孫鞅為左庶長,實行變法。變法令施行了一年,秦國百姓到國都上訪抱怨,說新法不好的有幾千人。這時候太子也觸犯了法令,公孫鞅說:“法令不能推行,正是因為上層有人觸犯。”就要處罰太子。因為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不能對他施加刑罰,於是就處罰太子傅公子虔,又在太子師公孫賈的臉上刺了字。這樣一來,第二天,秦國就沒有人敢不遵從新法了。新法施行十年後,秦國道不拾遺,山林之中也沒有強盜,百姓為國家戰鬥時表現得很勇敢,卻不敢在私下裏鬥毆,鄉村城邑一片繁榮安定。
商鞅能夠破除舊的風氣,關鍵是得到了一個英明君主的支持。在現實中,不可能每一個人都能找到事業上的一個堅強的後盾,因此,我們摘不到蘋果時,也許是因為蘋果樹太高了,我們需要借助外力為自己的後盾,這一般需要自己握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周赧王八年(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向北進攻中山國,為了提高軍隊的戰鬥力,就與謀士肥義商量讓百姓改穿緊身而短小的胡人服裝,並教他們騎馬射箭。趙武靈王說:“傻子笑話的地方,聰明人卻另有發現。就算世上所有的人都笑話我,我也要占領胡地和中山國!”於是他命臣民穿上胡人的衣服。國都的士大夫都不願意換裝。公子成假裝生病,不去上朝,武靈王派人去說服他:“家中的事由父母做主,國家的事由君王做主。如今國君下令百姓改換服裝,而您卻不肯穿,我怕天下的人都會拿你做例子來議論國君的命令。”
使者接著說:“治理國家有不變的法則,其根本在於要對百姓有利,推行政令也有一定的方法,根本在於命令能得到實施。恩澤應該先給百姓,而政令應該先在顯貴中施行,所以希望以您的榜樣,來推動國君改換胡服的政策。”公子成聽了以後,拜了兩拜,叩頭說:“臣聽說所謂中國,是聖賢施行教化的地方,禮樂盛行,遠方蠻夷紛紛前來觀摩效仿。如今大王卻舍棄中國的衣冠,而下令改穿胡人服裝,變更自古以來的傳統,違背百姓的意願,我希望大王仔細地加以考慮!”使者把公子成的話報告給武靈王,武靈王親自前去,向公子成請求說:“我國東麵有齊、中山,北麵有燕、東胡,西麵有樓煩、秦、韓,如今若沒有騎射的本領,那我們將靠什麼來守衛國家?”“以前,中山那樣的小國依靠齊國強大軍隊的支持,侵擾我們的領土,擄掠我們的百姓,引水圍困我們的都城,要不是社稷神靈的保佑,都城幾乎失守。先王因為這事,一直感到深深的恥辱。”“所以,我要改換胡服,教人騎射,是想用它們來防備四方邊境的入侵者,向中山國報往日之仇。而您卻為了沿襲中國傳統,厭惡換裝,而忘記都城受攻的恥辱,這實在令我失望!”公子成聽了,終於接受武靈王的命令。於是武靈王立即賜予胡服,讓公子成第二天穿著它上朝。然後趙武靈王才正式向全國發布胡服令,並且教導臣民練習騎射。沒過多久,趙國的軍事實力大為增強,趙武靈王出征胡地以及中山國,屢獲勝利。現實生活中,如果你不能像商鞅那樣有一個強大的靠山,也不像趙武靈王那樣有強權在手,在打破舊的風俗和習慣時,必定顯得勢單力薄。所以,為自己找到一個強有力的後盾,是破俗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