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思想境界決定著一個人的人生發展空間。一個人的思想境界有多高,就決定了他成就的事業有多高。有些人隻顧追逐利益,而不注意矯正自己的思想的高度,等碰到重大挫折,甚至在人生快結束的時候,才發現自己走錯了路而誤了一生,悔恨不已!
楚漢相爭中,劉邦由於勢力較弱,接連吃敗仗。漢四年,劉邦兵敗,被項羽圍困在滎陽。他的大將韓信親自帶領一支軍隊,北上作戰,捷報頻傳,連下魏、趙、燕諸王國,最後又占領了齊國全境。
韓信派使者來見劉邦說:“齊人狡詐反複,齊國又與強楚為鄰,如果不設王威懾,不足以鎮撫齊地,請大王允許我暫代齊王。”劉邦一聽,勃然大怒,破口大罵:“我坐困滎陽,日夜盼望你韓信帶兵來增援,你不但不來,反要自立為王!我……”此時的劉邦隻看到了自己所處的危境,所以也就全然沒有了風度,把自己的本性生暴露無遺。
惱怒不已的劉邦,感到自己的腳被人狠狠踩了一下。他發現坐在邊上的張良向他示意了一下,便止住了下麵的一連串罵人的話語。張良清楚地知道韓信是當世首屈一指的將才,手下又擁有強大的兵力,處在舉足輕重的地位上。劉邦如與韓信翻臉,會對他大大不利;反之,如果能調動韓信的兵馬,就能重創楚軍,使楚漢對峙的局麵向有利自己的方向轉變。
因此,張良靠近劉邦,悄聲說:“大王,韓信手握重兵,右投則大王勝,左投則項羽勝。我們對他的要求要慎重考慮。”劉邦氣還未消,不高興地衝著張良說:“那你說怎麼辦?難道就被這小兒挾持不成?”張良說:“現在我們正當危急時刻。弄翻了關係,他自立為王,我們也毫無辦法。逼急了他,他一旦與項羽聯手。大王的大事危矣!不如趁勢正式立他為王,調動他的軍隊擊楚。如果不迅速決斷,遲則生變!”劉邦畢竟是非常聰明的人,聽了張良的話,馬上恢複了理智,但他仍接著剛才的口氣洶洶的口氣罵道:“男子漢大丈夫,要做齊王就做真齊王。做什麼代齊王!”
劉邦當即下令派張良為使節,帶著大印到齊地去,立韓信為齊王,並征調韓信的軍隊。局勢很快發生重大轉折:漢軍由劣勢向優勢轉變,逐漸對楚國形成了包圍之勢。後來,劉邦終於在垓下全殲楚軍,贏得了戰爭的最後勝利。
劉邦深知得到天下,韓信確實功不可沒。因此,他深知忍小才不致失大的道理,在立韓信為齊王這點做了很大的讓步,應該說,劉邦在從大局著想的度量做得讓人佩服。
一位年輕人,有一次在路上撿到一百塊錢,欣喜若狂,從此走路眼睛總是離不開地麵,希望還能碰到這樣的好機會。在以後的四五十年時間裏,他隻撿到一個鐵皮箱,五千多張廢棄的票證和很少的幾張鈔票。為了找尋這些東西,他老是彎腰躬背,結果連背也駝了,看上去十分可憐。而且在這幾十年裏,他失去很多本屬於他的快樂、親情、友情,也失去了工作。他發現自己為撿這些東西所付的代價太驚人了,於是又陷入沒完沒了的自責之中,鬱鬱寡歡。
臨終之時,駝背才有所感悟,他告訴別人:假如生活能重新開始,他會毫不猶豫地高昂起頭,讓目光投向最遠的地方。可惜太晚了,駝背的有生之年已被自身的目光短淺、狹隘和平庸所捉弄。貪圖蠅頭小利,到頭來換得的是一輩子的窮苦和無盡的懊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