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省紹興市人。1881年9月出生於一個破落的家庭。“魯迅”是他1918年5月給《新青年》寫稿時開始用的筆名。
魯迅七歲就讀私塾,十二歲進入紹興最為嚴格的私塾三味書屋讀書。後來因家境破落,曾一度寄居在城郊外婆家,接觸農村生活,這為他後來寫農民生活為題材的作品,奠定了良好的基礎。1898年5月,魯迅到南京,考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在學習期間,他接觸了維新派宣傳的西方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1902年畢業後,兩江總督端方派他去日本留學。同年4月到日本東京,入弘文學院普通科江南班學習。那時在日本的中國留學生中分為反清派和保皇派,魯迅經常參迅加反清民主派的各種集會,帶頭剪去發辮。1904年在弘文學院畢業後,同年9月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學醫,後來發現學醫不能救國,以為文學才能啟發和拯救中華民族的靈魂。1906年3月,他下決心放棄學醫,改習文學。1908年,他在日本參加反清的組織光複會。1909年夏,因家境困難,離日回國。回國後從事教育事業,先在杭州教書,後又回故鄉紹興任教。
1911年辛亥革命勝利,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魯迅應教育總長蔡元培的邀請,到南京任教育部部員。5月,因臨時政府北遷,魯迅又隨政府到北京任職。後又在北京大學、北京女子師範大學等校任教。
袁世凱竊奪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後,魯迅極為痛苦,思索著國家民族的出路。1917年俄國爆發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魯迅以十分喜悅的心情“看到了新世紀的曙光”。這時他積極參加正在發展的新文化運動,並在《新青年》上發表了許多文章。1918年5月,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反封建的白話小說《狂人日記》,猛烈地揭露和抨擊封建禮教和封建道德,號召青年起來推翻那吃人的封建製度,為新文化運動奠定了基石。此後,他參加《新青年》的編輯工作。在那裏結識了李大釗、陳獨秀、胡適等人。1921年12月,他發表著名的小說《阿Q正傳》,後編入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呐喊》,於1923年8月出版。在這同時,魯迅還創作了大量的雜文,以尖銳、潑辣、生動的戰鬥風格批判封建禮教,揭露尊孔複古主義。1922年2月,在《晨報》副刊上,他發表了《估〈學衡〉》一文,象犀利的武器擊中的複古派的要害,表現了他徹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後來,雜文成為魯迅戰鬥的主要武器。這個時期,魯迅開始接觸了馬克思主義。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後,革命的群眾運動逐漸高漲。1924年國共合作統一戰線建立,革命運動蓬勃發展。這時,新文化運動陣線開始分裂,魯迅站在革命派一邊,與資產階級右翼胡適等人的現代評論派進行不妥協的鬥爭。這一時期他所寫的十一篇小說編為《彷徨》一書出版。
1925年,上海爆發了五卅運動,工農革命運動迅猛發展,魯迅受到了很大鼓舞,增加了鬥爭的勇氣和勝利的信心。1927年10月,魯迅到達上海定居。此後,他全力從事文學創作工作。他到上海不久,就跟創造社、太陽社展開了一場關於“革命文學”問題的論爭。在論爭中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逐步掌握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他說:“馬克思主義是最明快的哲學,許多以前認為很糾纏不清的問題,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一看,就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