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要懂得“人微言輕”的道理(1 / 1)

一天,一位佛家長老為他的信徒們朗讀了一篇他們從未聽過的文章。當他們問文章的作者時,他回答說:“如果我告訴你們這篇文章的作者是菩薩,你們就會萌生敬意,拜倒在地:如果我告訴你們這篇文章的作者是一位長者,你們就會用尊敬的態度對待它,隻是不會像對待菩薩的作品那樣五體投地;如果我告訴你們這篇文章的作者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和尚,你們就會不知所措;如果我告訴你們這篇文章是我們的廚子寫的,你們就會嘲笑它了。”人是社會動物,身份地位常常左右著一個人說話的分量,也就是受重視的程度。

比如身居高位者,說一句頂一句;而多數人說的話卻常常是幾句不頂一句。我們時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況,那些有身份的人身旁總是前呼後擁地跟著很多人,專心致誌地準備聆聽教誨。而他說起話來也是底氣很足,一句本來沒有什麼可笑的話,也能把大家逗樂。而另一種情況是,有的話本來很重要,但卻因為說話人是小人物,導致說出來的話絲毫不能引起反應,甚至還會招來奚落和笑聲。

“人微言輕”實在是自古而然。趙高之所以敢於顛倒黑白、指鹿為馬,群臣心知肚明卻沒有人敢作聲,就是因為他已經“權傾朝野”了。這道理用在我們做人上來說,就是要做到“不輕言、不輕信”,如果自己還不是“重量級”人物,就不要隨意長篇大論;聽信別人的言行,也不要取決於對方的身份高低。如果自己還不是“重量級”人物,就不要隨意長篇大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