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文人朵拉,寫過一篇文章,題目叫《答應不是做到》。作者在總結人們的應酬交際活動時,提出了一個值得交際者反思和重視的現象。文章寫道:很多時候,我們要求別人辦事,他們的反應是“好的,好的”。年輕的時候,我們聽到朋友這樣回答,就非常放心,並且感動得很,因為有些朋友實在是才結交不久的。然而過不多久,便發現自己的心放得太早了。
當人們點著頭說“好的,好的”時,他隻是口頭上說好,至於真的去實行,如果十個裏有一個,就是你的幸運了。作者說,這類交際者“承諾時,態度看起來非常誠懇,日子走過,把說過的話當成風中的黃葉,刹時便無影無蹤。”
作者在寬慰和諒解朋友的同時,自己也陷入了這樣的誤區:自以為純純的我,究其實是蠢蠢的我。在這個大家都忙忙碌碌的年代,居然妄想朋友聽見你的要求,就拋下自己手中的事務不去處理,而特別為不在他眼前的你去奔波?
時常用自己的心去度朋友之腹,結果得到的是誤解。也用不著去埋怨被誰欺騙,騙自己的其實正是自己。大家都說“答應並不表示做到”,大家可以答應你任何事,但是沒有一次替你做。
然而,終於有一件事,使作者認識到了自己是陷入了做人的泥淖之中,那是一個很少見麵很少交往,也從沒說過什麼知心話語的朋友,他在4個月前說過要幫忙,而他居然真的去做了!
作者說,這件事讓她汗顏,讓她慚愧。她說原來的想法做法是要不得的作風,像政客們的做法,往往在選舉前不斷許下各種不管能不能實現的謊言,等一旦當選,做法卻是另外一套。她提醒人們,做朋友不要做得像個政客。
讀完朵拉的這篇散文,我們也豁然感受到了一種同樣的指責。反省自己,我們無法不讓自己對號入座。難道日常的生活中,對朋友、對同事、對妻女,這種“好的,好的”的答應,過後就全然沒有這回事的次數還少嗎?
朋友一次次失望,為了麵子,他們沒有指責過我們,也許他們習以為常了。我們也有過臉紅的時刻,那是天真不可欺的孩子一次次責問我們:“今天答應帶我去公園,明天答應帶我去書店,怎麼老說話不算數?”
其實,承諾是一種信譽,一種責任。我們全然忽視了它的重要意義。答應幫助別人做的一點小事,是沒有必要簽合同的。承諾的結果是應諾,履踐諾言。
承諾是一種信譽,更是一種信念。
言而無信,不知其可。答應了沒有兌現,失去的不僅是信任,而且是生存的空間。當人們點著頭說“好的,好的”時,他隻是口頭上說好,至於真的去實行,如果十個裏有一個,就是你的幸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