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十六章 這片可愛的地方6(1 / 2)

十二、小山溝

在閑下來,沒有事情的時候,我總愛走進單位不遠處的那個小山溝裏。

小山溝裏,沒有人家,溝兒裏比較開闊,全是一些田地。在溝的正中,是一條小溪,在默默的流淌,滋潤這溝外的山村的人們,也滋潤著這方貧瘠的土地。當地的農人們,在地裏全種上了莊稼,種的最多的就是玉米和黃豆。這個時節裏,莊稼都已經收獲過了,田地裏,隻剩上玉米的秸稈,如列隊的士兵,靜靜的守侯這方土地。

這大山裏,本沒安靜,這小山溝裏,就更加的安靜了。沒有外界一點塵世的喧鬧來侵擾,一切的聲音,都是自然界的天籟之音。鳥兒從空中飛過,唧唧喳喳的叫,溪水,在田地中間流過,發出叮叮冬冬的聲響。使得這小山溝裏,更富有詩般的幽韻。

走進山溝,就會忘卻塵世中一切的煩人的事情。就會把塵世中,不能放下的事情放下,不能忘卻的忘卻掉,讓人暫時獲得輕鬆。找到了真實的自己。

依著溪邊的小路,慢慢的往溝裏走去。陪伴自己的,就是這條終日鳴叫,可是沒有人應和的小溪水,還有這收獲過了玉米後,靜靜佇立的玉米的秸稈。看著這已經枯死的玉米的秸稈,我對它們忽然有了一種特別的敬意。這大山裏,是苦叫的,是一般的作物難以生長的,隻有玉米,在這方貧瘠的土地上,和這山民一樣,艱難而頑強的生存著。玉米養育了這方大山裏的山民們,這方大山裏的山民們,又以它們勤勞的手,培育著玉米;正是這種相互依存,在這方土地上,玉米和這方山民們,才一代代的延續到今天。

在這個季節裏,玉米為這方山民們,又奉獻出了自己一年的生命,供給了這方山民們金黃的生命的食糧,自己卻隻留下這枯死的秸稈,在秋風中,瑟瑟的顫抖著,發出颯颯的響聲。但是,我知道,這不是玉米的秸稈在為生命的終結而悲鳴,而是在為生命歡唱。在明年春天的時候,在這方貧瘠的土地上,它們又會是一片生機的。拉著枯死的玉米的秸稈,我除了敬意外,再說不出任何的話。

小山溝兩邊的山,是緩緩的,一點都不峻高,也不冷峻。柔柔的,靜靜的立著,如一位慈母,不更象一位嚴父一樣緊緊的環抱著小山溝,和小山溝裏這方土地。此時的山上,已經不再是一片碧綠,而是各色夾雜,在暖暖的,靜靜的陽光下,是那麼的絢麗。

渴了,隨手捧起那小溪的清澈的水喝一口,小溪水是那麼的甘甜。

走到溝裏,找一處平緩的地方坐下來。看天,天那麼的藍,看山,山在彩色中,那麼的美麗,如一副水彩畫一般的漂亮。在這靜靜的小山溝裏,讓人感到那麼的閑適。也就在此時,心不覺得就想到了這方山水外的城。這樣的時候,正是那城裏車水馬龍,人來人往,熙熙攘攘的時候。在那熙熙攘攘的城裏,誰又能想到一方小山溝和小山溝裏那貧瘠的土地呢!

我也就想到了那城裏,全是高高的越來越高,越來越豪奢的樓房,和全是水泥鋪就的路麵,那城裏沒有土地。但是沒有土地的城裏熙來攘往的城裏人,就是靠著和這方山水一樣的貧瘠的土地養育著的。可是,它們誰又能想到這大山深處的這方小山溝裏貧瘠土地上的玉米呢?也是的,生活在城裏的人,隻對車感情,對街道感情,對高樓感情,對酒吧和餐館有感情,土地對它們沒有感情。又怎麼能強迫它們知道這小山溝,對這小山溝有感情,對小山溝裏這貧瘠的土地有感情呢?

它們不會記得鄉下的大山,大山裏的土地;但是,鄉下這大山裏的人們卻永遠都記得那城,記得城裏的高樓,平整的街道,來往的數不清的車和人。城是鄉下大山裏的人們心中的向往和神聖的如天堂般的地方。

進一趟城,看一回那高樓,來往的人和車,走一回那街道,回來能興奮好久,回憶好久。一輩子能進城去生活,是大山裏的人一輩子的夢想和追求。有的人最後走了,有的人,就如一棵載下的樹,在鄉下的大山裏,生了根,發了芽,就走不動了。就在鄉下的大山裏,靜靜的生長一輩子。

在鄉下人往城裏奔時,城裏人卻在城裏呆膩了,嫌城裏太吵,就往鄉下的山裏鑽。我不知道,我所愛來的這個小山溝,什麼時候會有那城裏的人來。我不盼望它們來,它們來了,會打破這小山溝裏,多麼美好的精多麼美好的靜謐,也會破壞一切天然的景色和聲音。它們來了,一定會把這方土地上生長的玉米帶回去,種在自己家的陽台上,想以後年年有新鮮的嫩玉米吃。但是,這一定會讓它們失望的,那玉米種下去後,隻長秸稈,不會長出玉米來的。因為,這方貧瘠土地上艱難生長的作物,已經適應了貧瘠的土地和惡劣的環境,那城裏太優越了,那方土地太肥沃了,長不出玉米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