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堯舜
在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堯舜一直是華夏民族心目中聖明帝王的化身。他們集德、能、功、威於一身,光照邦國,恩澤萬民,堪為聖祖。堯禪帝位於舜,舜禪帝位於禹,開華夏政治文明之先河,禪位製在漫漫曆史中雖是曇花一現,卻給後人留下一個充滿憧憬與希望的政治“烏托邦”。
堯舜是炎黃子孫有口皆碑的兩位至聖至尊的帝上。他們德如日月,功比山河,上下五千年,始終矗立於華夏文明的高地,上至君王,下至黎民,敬之仰之,無不折腰。在中國曆史上,德彰、才顯功高的帝王是有的,可無人敢以堯舜自比。隻是孔子說過,“人皆可以為堯舜”,那是針對德行修養而言,人都是可以有堯舜之心、都町以進入堯舜的道德境界的,指出了一條由平凡到神明與偉大的路徑。毛澤東有“六億神州盡舜堯”之吟頌,那更多的則是民族自豪、自信與自勵。在古代帝王的行列中,堯舜足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不說別的,僅是帝位禪讓,就無與倫比。
虞舜流寓民間,卻德行出眾,他在民主的推動下走進堯帝的視線
虞舜的運氣真好。他根本就沒想過,他這個三十歲還打著光棍的一介平民競能成為帝位的繼承人。這位青年的好運來自於堯帝用人上的大智與英明。
堯是一位“其仁如天,其智如神”,聖明而又有平民情結的偉大帝王。他富而不驕,貴而不縱,作風民主,知人善任,天下無不歸順。在事業日盛、威望日增的時候,他就以極大的精力考察和選拔接班人了。
一次,他召集大臣說,你們都發表發表意見,看看誰可以繼承我的事業呢?他的大臣放齊首先發言說,丹朱可以嘛,他通情達理,我以為很合適。丹朱是堯帝的兒子,又有大臣首先表態,堯帝一拍板,兒子就可以順理成章地成為帝儲了,可是堯帝竟一口回絕:哼!丹朱嗎?這個人愚頑、凶惡,他怎麼能行!堯態度很明朗,他要把國柄交給賢能之人,不搞家天下。接班人的問題議而未定,一時擱置了下來。
堯眼見自己行將暮年,為國運永昌之計,選拔接班人的問題不能不非常緊迫地再次提上日程。究竟應該起用誰呢?將帝位傳給兒子情通理順,但兒子不爭氣,不能拿國家社稷當兒戲:那麼,大臣中有誰合適呢?他思量再三,決定召開“禦前會議”,鄭重其事地集體研究一下,發揚民主,集思廣益,靠大家決定大事。大臣們都到了,堯開門見山地說,唉,四嶽,我在位都七十年了,你們誰能順應天命,接替我的帝位呢?四嶽回答說,我們這些人德行鄙陋得很,不敢玷汙帝位。看來那時政治清明,大臣們都無非分之想,更沒有篡黨奪權的野心。
問題出來了:兒子不肖,難當大任:大臣們都以為自己的德才不配為帝,不敢問鼎,接班人的問題似乎擱淺了。然而,眼界開闊而又公明無私的堯帝一句話把選賢任能的路子嚭開了:那就從所有同姓異姓、遠近大臣以及隱者當中推舉吧!堯帝的這個決定是開了先河而又極其英明的,選拔帝位接班人,不論同姓異姓,也不論遠臣近臣:不論在朝大臣,也不論平民百姓,隻要能勝任,完全不拘一格。觀念一變,地闊天寬。大家說,有個單身漢流寓在民間,叫虞舜,無人不曉。堯說,對,我也聽說過,大家都說說這人怎麼樣?四嶽說,他是盲人的兒子,父愚,母頑,弟傲,而他卻能與他們和睦相處,盡孝悌之道,把家治理好,使他們不至於走向邪惡。他的德行是出類拔萃的。堯認真思考一番,最後表態說,那我就先試試他吧!
一個萬尊之位的後備人選就這樣在民主中催生出來。
堯用四種方式全方位多渠道考察虞舜,深知虞舜堪當大任
堯把考察、培養和選拔人民領袖當作頭等大事來抓,舜被作為優秀人選舉薦出來之後,堯對舜進行了嚴格的全方位多渠道的考察。
考察方式之一,是把娥皇和女英兩個女兒嫁給舜以觀其內,派九個兒子和他共事以觀其外。把這種考察方式與現在考查幹部的方式對接起來作一比較,“觀其內”就是考察他的“生活圈”,“觀其外”就是考察他的“工作圈”,內外結合,又可考察他的“交往圈”,工作、生活、交際,德能勤績,都納入了視線。舜娶了堯的兩個女兒之後,讓她們跟隨自己居住在媯水岸邊,與普通百姓一起生活。舜對她們要求很嚴,兩個生在帝宮裏的高貴之身謹守為婦之道,從來不敢以傲慢的態度對待舜的親屬。堯的九個兒子與舜相處一段時間之後,也都更加篤誠忠厚,道德大有長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堯帝看出了兒女身上折射出來的舜的道德光彩,再加上兒女直接反饋的情況,這使他對舜的基本情況尤其是思想品質有了真切具體的了解。當然,僅此還遠遠不夠,道德楷模還不是執掌國家的全部條件。
考察方式之二,是設置科目,考察舜的天分與才智。堯派舜到野外工作,舜進入深山老林之後,遇到暴風雷雨也不迷路,不誤事,而其他人卻遠非如此。堯由此斷定舜天資甚高,既善於分析判斷,又富有超凡的才智與豐富的生活經驗,將來把天下傳授給他,他是能夠勝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