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1.羅非魚疾病(1 / 3)

1.引起羅非魚運動性氣單胞菌病的原因是什麼?怎樣進行防治?

【發生與危害】羅非魚運動性氣單胞菌病是由嗜水氣單胞菌引起的。主要包括腸炎型和體表潰爛型。前者表現為肛門發紅,肛門附近的皮膚發紅,解剖觀察可見腸道充血發紅。後者表現為病魚體表呈現斑塊狀潰爛,潰爛可遍及全身,體表充血,鱗片脫落,肌肉外露,呈紅色斑塊狀病灶。嚴重時可潰爛成洞穴狀,因此又稱為潰爛病、潰瘍病。

腸炎型運動性氣單胞菌病主要危害體重100克以下的羅非魚,特別是10克以下的稚魚。此病的累計死亡率可達20%~30%。體表潰爛型病在工廠化養殖和越冬期的羅非魚魚種和親魚中均有發生。羅非魚養殖密度高,容易造成魚體損傷。加上溶氧低,水質條件差,病原菌數量增加快,很容易發生體表皮膚潰爛病。嚴重發病池感染率可達50%以上。

【防治方法】可以通過以下方法進行預防與治療:①1毫克/升漂白粉(含氯量30%)全池遍灑。②每100千克魚體重用2克土黴素拌入飼料投喂,每天1次,連用3天。③加強入冬期間的飼料管理,水溫保持在20℃,投餌應少而精,及時撈去殘餌。④注意經常換水,保持水質良好,定期灑些石灰水,使水保持弱堿性,可以預防該病的發生。

2.引起羅非魚假單胞菌病的原因是什麼?如何防治?

【發生與危害】引起羅非魚假單胞菌病的病原是熒光假單胞菌。其症狀主要表現為眼球突出、渾濁發白,腹部膨脹。解剖觀察腹部有腹水貯積,在鰾、腎、脾有白色結節狀病灶,鰾腔內有土黃色膿汁貯積,這是典型症狀。此病有時與愛德華氏菌病和鏈球菌病混合感染,但是相對而言,愛德華氏菌病在高溫時較多,而假單胞菌病在水溫低時比較容易發生。此病病勢較緩慢,每天死亡率為0.2%~0.3%。

【防治方法】熒光假單胞菌為水中常見菌之一,僅感染不健康的、抗病力弱的羅非魚。因此,加強飼料管理,注意環境衛生,保持水質良好是預防的主要措施。假單胞菌病在低水溫時期發病較多,所以要特別注意保溫,注意投餌量,搬運操作小心,避免魚體受傷。發病魚池可用1毫克/升的漂白粉(含氯量30%),全池均勻遍灑1~2次。

3.引起羅非魚愛德華氏菌病的原因是什麼?怎樣進行防治?

【發生與危害】羅非魚愛德華氏菌病是由遲鈍愛德華氏菌引起的。患該病的病魚體色發黑,腹部膨大,肛門發紅,眼球突出或混濁發白。此外,有的病魚體表可見有膨脹隆起發炎的患部,尾鰭、臀鰭的尖端和背鰭的後端壞死發白。解剖觀察有腹水,生殖腺特別是卵巢有出血症狀。腸管內有水樣物貯積或腸壁充血。肝、腎、脾、鰾等內髒,特別是肝髒,有白色小結節樣的病灶,並且發出腐臭味。但是,症狀和病程因病例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有急性型和慢性型之分。

此病流行較廣,是羅非魚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細菌病,危害嚴重。有急性暴發引起大批死亡的病例,但多數是慢性死亡病例。

【防治方法】池塘的養殖密度過高和池底淤泥堆積是發病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注意養殖密度、池塘清理和消毒,經常換水,保持池水清潔。

可通過以下方法進行治療:①每噸羅非魚用魚服康B-Ⅱ50~100克,均勻混入餌料投喂,每天1次,連服3天。②每千克飼料拌喂土黴素2克,每天1次,連喂5天。③用水體終濃度為25~30毫克/升福爾馬林,全池均勻潑灑,維持濃度8小時以上,可起到羅非魚魚池消毒殺菌的作用。

4.引起羅非魚鏈球菌病的原因是什麼?如何防治?

【發生與危害】引起羅非魚鏈球菌病的病原是鏈球菌,主要包括茁-溶血性鏈球菌和非溶血性鏈球菌兩種。

患茁-溶血性鏈球菌的病魚從體外看,體色發黑,眼球突出或混濁發白、出血,腹部點狀出血,鰓蓋內側出血等。解剖觀察,有心外膜炎、腹膜炎等症狀。患非溶血性鏈球菌病的病魚,眼球突出或混濁發白,腹腔有腹水貯積,肛門周圍發紅,腸管紅腫。這兩種病很難從症狀上區分,必須進行細菌學鑒定。

【防治方法】預防此病的發生,應避免養殖密度過大,加強飼養管理,注意池塘清潔和消毒。發病池塘每百千克魚每天用6克土黴素拌喂,或用大蒜素拌喂,連喂5~7天,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5.引起羅非魚水黴病的原因是什麼?如何防治?

【發生與危害】引起羅非魚水黴病的病原是水黴。水黴廣泛分布於水體中,營腐生生活,不能感染健康無損傷的羅非魚。當由於操作和運輸不慎而受傷,低溫造成凍傷,或寄生蟲和細菌等感染造成原發病灶的時候,水黴孢子就會乘機侵入魚體,在受傷或病灶處迅速繁殖,長出許多棉毛狀的水黴菌絲。病魚在水麵遊動緩慢。食欲減退,魚體消瘦終至死亡。

本病發生在20℃以下的低水溫季節。羅非魚捕撈受傷,剛搬入越冬池的這段時間最易暴發水黴病,造成大批死亡。

【防治方法】越冬池要進行嚴格消毒。魚種捕撈、搬運過程中要盡量避免損傷。進入越冬池前可用3%的鹽水浸洗3~5分鍾,進行魚體消毒,並可促進傷口的愈合。越冬池水溫應保持在20℃以上。羅非魚進入越冬池後可用1毫克/升漂白粉全池均勻遍灑,預防細菌感染。

6.羅非魚患車輪蟲病的症狀是什麼?如何防治?

【發生與危害】車輪蟲寄生於羅非魚的皮膚、鰭和鰓等與水接觸的組織表麵,主要寄生部位是鰓。感染車輪蟲的病魚體色發黑,攝食不良,體質瘦弱,遊動緩慢。有時可見體表微發白或瘀血。鰓上黏液分泌多,有局部變白的現象。鰓上皮組織增生,鰓絲腫脹或遭受破壞等。大量寄生會嚴重影響鰓的呼吸作用,使魚窒息死亡。鏡檢鰓和體表黏液,看有無車輪蟲即可確診。

【防治方法】車輪蟲病是羅非魚的常見病,流行比較廣泛。在初春和初夏以及越冬期較多發生,特別是在養殖密度高、水質較肥的情況下更容易被感染。大量車輪蟲寄生可引起羅非魚大量死亡。因此,感染車輪蟲後應及時進行治療。

定期進行檢查,掌握病情,及時治療。發病池可用水體終濃度為0.7毫克/升的硫酸銅,或0.55毫克/升的硫酸銅與0.2毫克/升配成的硫酸亞鐵合劑,全池均勻遍灑,病情嚴重的池塘可連用2~3次。

7.羅非魚患指環蟲病的症狀是什麼?如何防治?

【發生與危害】指環蟲用錨鉤和邊緣小鉤鉤住羅非魚鰓絲,並不停運動,造成鰓組織的機械損傷,刺激鰓組織分泌大量黏液,鰓絲腫脹,貧血。病魚體色發黑,離群獨遊、不攝食。

大量寄生嚴重影響鰓的呼吸作用,使魚窒息死亡。鏡檢鰓絲,看有無指環蟲即可確診。

該病流行比較普通,往往與車輪蟲病並發,主要發生於夏、秋季節和越冬期,寄生強度大時可使大批羅非魚死亡。

【防治方法】在治療過程中主要是用水體終濃度為0.3毫克/升90%晶體敵百蟲全池均勻遍灑,每天1次,連續2次有良好的療效。

8.引起羅非魚肥胖症的原因是什麼?如何防治?

【發生與危害】羅非魚肥胖症主要是由於長期投喂低蛋白、高脂防、高糖類和缺維生素的餌料,造成魚體脂肪代謝障礙,脂肪大量貯積,魚體肥胖,抗病能力降低。

患肥胖症的羅非魚呈全身性脂肪細胞增生、脂肪浸潤,特別是腹腔內、髒器周圍的脂肪組織顯著增加。患病魚腹腔內脂肪組織可達體重的3%~5%,肝髒呈淡黃色,肝組織高度脂肪變性,肝細胞萎縮。將整塊肝組織剪下放在水中,會浮在水麵上,而正常肝髒會立即沉入水底。

工廠化養殖羅非魚密度高,若餌料營養不當,容易發生此病。該病主要危害性成熟個體。患病魚抗病能力低,容易感染大腸杆菌和氣單胞菌等病。肥胖症為條件致病菌的感染創造了條件。肥胖症繼發細菌感染對羅非魚造成更嚴重的危害。據報道,因此而造成的損失占總產量的10%以上。

【防治方法】主要通過以下方法進行防治:①改進餌料配方,盡量滿足羅非魚正常生長的需要。餌料中適當添加維生素B、維生素C和維生素E,也可增加一些天然飼料,如煮熟的胡蘿卜、新鮮大白菜等。②該病主要危害性成熟個體,應及時起捕成熟個體上市,可減少損失,緩解病情。③加強飼養管理,保持水質清潔新鮮,定期投喂抗生素。

9.引起羅非魚亞硝酸鹽中毒症的原因是什麼?怎樣進行防治?

【發生與危害】養殖密度過大,換水量不足或長期不換水,池水中亞硝酸鹽濃度上升,高達10~30毫克/升,即會導致羅非魚亞硝酸鹽中毒。

患該病的病魚血液呈巧克力色,肝髒帶褐色。由於病魚血液中血紅蛋白變成高鐵血紅蛋白,使魚體組織器官的氧氣供應不足,引起攝食不良。本病的診斷除觀察典型症狀外,還應檢測池水亞硝酸鹽濃度和高鐵血紅蛋白的百分比含量。

該病主要發生於冬季越冬池。患病魚除因組織缺氧窒息外,也容易被細菌感染造成大量死亡。

【防治方法】注入新鮮水降低亞硝酸鹽濃度,防止過量投餌和過密養殖。工廠化高密度養殖尤應注意硝酸鹽、亞硝酸鹽、氨氮的累積濃度,經常監測水質,定期適時大量換水,保持水質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