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老頭與姑娘(1 / 2)

當天中午當太陽似乎曬透了車窗的時候,陳迷在前麵開著車,我和凝露倆人在沙發上閑聊,好在雖然熱,但是氣油足夠充分,所以我們把冷氣開的極大,就在我將要把從冰櫃裏剛拿出來的一瓶汽水遞給陳迷時,我看見了兩個人,陳迷也看見了,

“這一定是沙漠裏的背包看,可能他們需要我們的幫助。”

於是我和陳迷追上前去把車停在了那兩個人的旁邊,那是一個老頭和姑娘,那個老頭約莫有60多歲的樣子,而那個姑娘似乎才16,我們走上前去詢問他們的情況。

”車子拋了錨,謝天謝地,這一帶常有駱駝商隊路過,沒想到卻遇見了你們,感謝上帝,感謝你們。“從談話中我知道了那個老頭叫莫蘭,而那個姑娘叫甘甘,他們都是內地人,那個老頭是一個大學的教授,而那個姑娘卻是老頭的親孫女,莫蘭教授談到了他此次來沙漠的目的;”塔瑪沙漠有著輝煌的曆史文化,古絲綢之路途經了塔瑪沙漠的整個北端,許多考古資料說明,沙漠腹地靜默著諸多的曾經有過的繁榮。在和田河流域、尼雅河流域、克裏雅河流域和安迪爾流域,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精絕國、磖彌國和覩貨邏國的古城遺址至今鮮為人至或鮮為人知,在和田河畔的紅白山上唐代修建的古戍堡雄姿依存,遠古時候曾為一處殺戮戰場。行走塔瑪沙漠有必要了解古絲綢之路文化,為什麼一係列的故國遺址今天大多遠離人類社會沉默於沒有生命的大漠中,這就是一個與自然環境及環境保護密切聯係的話題。最有名的當屬樓蘭文明曆史上,樓蘭是西漢時西域三十六國之一。張騫通西域後,樓蘭成為東西方交通的重要孔道。魏晉之時,西域長史駐樓蘭城,使之成為西域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古絲綢之路南、北兩道早些時候就從樓蘭分道。樓蘭城作為亞洲腹部的交通樞紐城鎮,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曾起過重要作用。漢朝、匈奴和周圍一些遊牧民族國家經常為爭奪樓蘭進行大規模戰爭。樓蘭被人們稱為“一塊緊張的世界史的紀念碑”。曾盛極一時的西域重鎮在公元3世紀後迅速地悄然退出曆史舞台,直到一千七百年後的今天,還保持著她“謝幕”時的姿態,令人恍忽覺得曆史就發生在昨天,這一切至今還是個沒有真正揭開的謎底。到了唐代,“樓蘭”就幾乎成了邊遠的代名詞。李白的《塞下曲》中就有“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的詩句。樓蘭王國的曆史還遠不是一個樓蘭古城所能揭開的。根據孔雀河故道下遊太陽墓地和小河 5號墓地出土的幹屍,考古專家向人們揭示了樓蘭的曆史:上溯4000年左右的一段時期,樓蘭地區生活著一支以遊牧為生的金發碧眼的原始歐洲人種,他們留下幾具幹屍,就神秘地走了。其後的2000多年,樓蘭找不到一絲痕跡,史書中也沒有半點墨跡。漢一晉時期,樓蘭地區出現了蒙古人。這時的樓蘭演繹出農業文明,並以其在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地理位置,傳遞著東西方文明。而在晉代之後的1500年,樓蘭再次消失得無影無蹤,直到100年前,人們才在塔克拉瑪幹沙漠的東緣,偶然看見了樓蘭殘破的城牆和佛塔。有的學者認為:斯文·赫定發現的這個樓蘭古城既不是早期樓蘭王國的都城,更不是樓蘭改國名為鄯善後的國都(扌於)泥城,因為樓蘭古城碳 14測定的年代不早於東漢。斯坦因在黃文弼發現的土垠遺址西南不遠處發現了一座漢代古城(編號le城),新疆考古研究所稱其“方城”,位於羅布泊北岸之西,鐵板河末流的河網地帶,“方城”距離樓蘭古城24公裏,北京大學林梅村教授認為這是早期的樓蘭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