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養生比治病更重要(1 / 2)

中醫養生,曆史悠久,淵源極深。在中醫第一部經典巨著《黃帝內經》中,就提到了很多的養生方法。曆代醫家在探尋中醫養生真諦的道路上不斷前行,歸納總結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養生方法。下麵,為大家介紹幾種比較常用的中醫養生方法,以供參考。

動形養生

中醫認為,“人欲勞於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醫療及生活實踐中摸索形成了諸如按摩、氣功、太極拳、八卦掌、五禽戲等動形方式,以強身延年。當然,人若勞累過度,則容易引起“勞傷”,也稱“五勞所傷”,即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飲食養生

合理飲食可以調養精氣,糾正髒腑陰陽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壽。中醫養生理論認為,飲食要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無蓄為益,五菜為充”,還要重視五味調和,否則,會因營養失衡、體質偏頗、五髒六俯功能失調而致病。

修身養生

中醫養生理論認為,凡追求健康長壽者首先應從修身養性做起,如平日應排除各種妄念,多說好話、多行善事,可使自己心胸開闊、情緒安定,從而維持身心健康。

靜神養生

靜神養生在傳統中醫養生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保持神氣清靜,心理平衡,可以保養天真元氣,使五髒安和,有助於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和延年益壽。反之,則會導致情誌內傷,如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以至誘發種種身心疾患。

調氣養生

人體元氣有化生、推動與固攝血液、溫養全身組織、抗拒病邪、增強髒腑機能的作用。營養失衡、勞逸失當、情誌失調、病邪夾擊等諸多因素,可致元氣虛、陷、滯、逆,進而使機體發生病理變化。中醫調氣養生法主張通過慎起居、順四時、戒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調七情、省言語、習吐納等一係列措施來調養元氣、祛病延年。

以上介紹的隻是中醫養生方法中比較常見的幾種,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和喜好進行選擇。

老中醫養生道:養生比治病更重要;越來越多的人已經認識到,養生比治病更重要,了解中醫養生當從“順四時”起,即按照四季氣候的變化——春溫、夏熱、秋涼、冬寒順勢而為。

“順時”其實不深奧

一說起中醫養生理論,人們往往覺得深奧難懂,中醫養生其實很“親民”,“對於家中、辦公室的溫度,就應該按照順四時理論而為之”。

民間有句穀話:冬天不冷,夏天不熱,遲早要坐病。這本來是指某些氣候異常的年份患病的人會增多,但這句話中所說的情況現在已成為常態。“夏天的時候將空調開足馬力,室內寒氣徹骨,穿套裝還略感寒涼,這種情況是很容易患感冒、關節痛的。那麼冬天將暖氣燒得‘熱火朝天’,室內溫度高得穿短褲背心,這樣‘溫暖’的環境總不會生病了吧?也不然。這不但浪費能源,而且是違背自然規律的,其危害並不比冷氣小。”老中醫養生道認為,《黃帝內經》中有“冬不藏精,春必病溫”一說,嚴寒的冬季,人體精氣本應處於閉藏狀態,如果外部溫度太高,人體腠理反常張開,氣血自然隨之耗散。雖然此時看起來仍是“健康”的,但人體早已形成“表虛”之態,若是遇到稍低的溫度環境,焉有不感冒之理?

老中醫養生道建議冬天的室溫不要過熱,最高控製在20℃左右即可。同理,夏天最好備把扇子,自己動手享受自然風。“人的生命不能違背天地自然運行的基本規律。冬天當冷,夏天當熱,這就是最基本的‘順時’養生之理。依此規律養生,可減少疾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