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中醫心理學基礎理論(一)(1 / 1)

中醫心理學的基礎理論,是引用古代的哲學思想,運用中醫基本理論,結合現代心理學的研究,論述中醫心理學的物質基礎、理論基礎與實驗研究。同時,中醫心理學基礎理論,對心理衛生保健、心身疾病的病因病機和辨證論治的確立、心理護理等具有廣泛的指導意義。

第一節中醫心理學的生理基礎

中醫心理學認為,人體的心理活動是以精、氣、血為物質基礎,是髒腑功能活動的外在表現,是陰陽、營衛、氣機平衡協調的綜合反映。它的生理基礎包括精氣血論、形神合一論、心主神明論與五髒情誌論等幾個方麵。

一、精氣血論

精、氣、血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是髒腑、經絡等組織器官進行生理活動以及人體心理活動的物質基礎。

(一)精、氣、血的基本概念

精,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也是人體生長發育及各種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正如《素問·金匱真言論篇》說:“夫精者,生之本也”。精,藏於腎中,包括“先天之精”與“後天之精”。“先天之精”是稟受於父母的生殖之精。它與生俱來,是構成胚胎發育的原始物質,具有遺傳性。即《靈樞·本神》所說的“生之本,謂之精”,所以稱“腎為先天之本”。“後天之精”是出生之後來源於通過脾胃運化功能而生成的水穀之精氣,藏於腎中,對髒腑具有營養的作用。“先天之精”與“後天之精”的來源雖異,但均同歸於腎,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為用的。“先天之精”有賴於“後天之精”的不斷培育和充養,才能充分發揮其生理效應;“後天之精”的化生又依賴於“先天之精”的不斷活力資助。二者相輔相成,在腎中密切結合而組成腎中精氣。

氣,是構成人體的最基本物質,又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氣的生成,來源於稟受父母的先天之精氣、飲食物中吸收的水穀之精氣以及存在於自然界的清氣,通過肺、脾、胃與腎等髒腑的生理功能綜合作用,對人體生命活動有推動、溫煦、防禦、固攝、氣化等作用。因此,氣對人體的生命十分重要。故《難經·八難》說:“氣者,人之根本也”。張介賓在《類經·攝生類》中也說:“人之有生,全賴此氣”。

氣,有元氣、宗氣、營氣、衛氣之分,它們在組成、分布、主要功能等方麵都各有不同。其中,元氣,依賴於腎中精氣所化,又賴後天水穀精氣的培育,藏於腎中,通過三焦流行全身,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宗氣,以肺所吸入的清氣與脾胃運化功能而生成的水穀精氣相互結合而成,積於胸中,具有走息道以行呼吸、貫心脈以行氣血的功能,並與肢體的寒溫、活動能力、視聽等感覺密切相關;營氣,來自脾胃運化的水穀精氣,行於脈中,是血液的重要組成部分,並有營養全身髒腑的作用;衛氣,主要由水穀精氣所化生,行於脈外,其性“疾滑利”,具有護衛肌表,溫養髒腑、肌肉、皮毛以及調節腠理開合、汗液排泄等作用。在人體生命活動中,營氣和衛氣的運行正常協調,才能維持腠理開合適度,保持正常體溫及抗邪能力,才能“晝精而夜寐”。

血,是行於脈中的紅色液態物質,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它由營氣和津液組成,具有營養和滋潤全身的生理功能,是人體精神活動的主要物質基礎。血液的生成,主要來源於脾胃消化、吸收而生成的水穀精微。正如《靈樞·決氣》所說:“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另外,精和血之間還存在著相互資生和轉化的關係,故有“精血同源”之說。血的運行,賴於心氣的推動,還與肺的宣發和朝會百脈、肝的疏泄與藏血、脾的統血以及脈管的通利都密切相關。

精、氣、血三者之間關係甚為密切,可以概括為:精能生氣,氣能化精,氣為血帥,血為氣母,精血同源。它們之間的這種關係,中醫理論稱之為“氣化”,即精、氣、血的各自新陳代謝及其相互轉化,實際上是物質轉化和能量轉化。所以,精、氣、血三者的關係,在人體生命過程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