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名方配伍舉例(1 / 3)

本章通過些典型方劑,分析方劑的配伍關係,學習和掌握對方劑整體的組織方法和實際經驗。附圖中,自左向右為君、臣、佐、使的配伍,自右向左為相對關係的配伍。

(1)貝母瓜蔞散:《醫學心悟》方,功效為清熱潤肺祛痰,三治燥痰澀而難出。

熱灼肺律,燥痰難出。所以用貝母清熱潤燥祛痰為君。瓜蔞清熱潤燥滌痰,花粉清熱生津化痰,兩藥共為臣。痰濕生)脾,所以用茯苓、橘紅健脾理氣化痰為佐。

本方證病因主要為燥痰,因此以祛痰為主。方中所用的約物均為痰藥,但在祛痰中又與清熱、生津、潤燥、宣肺、健軒、利氣等法配合,合力祛痰外出。

可以看到,在相對關係的配伍方麵,有潤有燥,有什有降,溫涼並用,肺脾兼顧。

(2)真武湯:《傷寒論》方,功效為溫陽利水,主治少陰證脾腎陽虛,水氣內停。

附子溫壯腎陽,逐在裏之寒濕為君。白術補脾燥濕以製水,並助附子溫煦經脈為臣,茯苓滲濕健脾,導水下行,白芍斂陰和營,監製術附剛燥之性為佐。生薑溫衛陽、散寒濕為使。

本方證為少陰證,陽虛寒濕內停,虛證實證並存,因此以溫陽利濕為主。腎陽、脾陽、衛陽兼顧,逐寒、散寒並用,逐濕、燥濕、滲濕、散濕並舉,以期表裏、睥腎之寒濕盡除。從圖中可以看到,在配伍中,表裏、寒熱、虛實、陰陽等八綱的相對關係具備。

(3)黃連湯:《傷寒論》方,功效為平調寒熱,和胃降逆,主治傷寒邪氣傳裏,胸中有熱而欲嘔,胃中有寒而腹痛,上熱下寒,陰陽升降失司,表裏不和。

胃中有寒,所以用桂枝、幹薑除寒以升陰為君。胸中有熱,所以用黃連泄熱以降陽為臣。人參扶正祛邪,半夏和胃止嘔共為佐。甘草、大棗調中止痛共為使。

本方證為上中二焦寒熱互見,所以用此方平調寒熱,和胃降逆。以和解之法為主,同時又涉及到汗、溫、清、補等治法。

可以看到,在配伍方麵,有升有降。並且表裏、寒熱、虛實、陰陽等八證之藥俱備,而且有主有次,組織嚴謹。同時藥物之間也寓有相輔相成或相反相成的配伍關係。

(4)溫脾湯:見《千金方》,功效為溫陽潤燥,攻下冷積,主治冷積便秘,腹痛,臍下絞痛,繞臍不止。

大黃、芒硝軟堅瀉滯為君;幹薑、附子溫陽逐寒為臣;人參、甘草補氣助陽為佐;當歸養血潤燥為使。

本方證為虛中夾實,寒熱並存,並涉及氣血。因有冷積在黽,臍下絞痛。急者治其標,所以首當攻下。病勢緊迫,刻不容緩,因此舍緩下之法,而因峻下之劑。以大苦大寒之品,蕩滌積滯,企圖一舉收功,以免病重藥輕,拖延為患。但陽虛裏寒之體,禁忌苦寒,所以配伍辛熱的幹薑、附子,相反94相成,以求寒熱並除。氣虛則升降失司,血虛則津枯腸燥。所以用補氣之藥人參甘草升清以降濁,用養血之藥當歸潤燥以通幽。既補益氣陰,扶正守中,又助芒硝、大黃蕩積下行,體現“塞因塞用”之法。

可以看到,本方在配伍中,以寒與熱相對關係的配伍為重點,並結合瀉中有補、燥中寓潤、行中有守等相對關係的配伍方法。

(5)五積散:見《和劑局方》,功效為解表散寒,溫中消積,主治外感風寒,內傷生冷,症見惡寒身痛、胸腹脹痛、惡心嘔吐。

風寒外束用麻黃、白芷解表為君。內傷生冷:用禹桂、幹薑溫中散寒為臣。蒼術、厚樸燥濕健脾以消食4,陳皮、半夏、茯苓理氣化痰以消痰積,桔梗、枳殼升降氣機以行氣滯,當歸、川芎、白芍行血和血以開血鬱,諸藥共為佐。甘草和中,配芍藥緩中止痛為使。

本方證為表裏同病,所以表裏同治。而裏證的病因較複雜,對裏證的治療考慮周密。內傷生冷,損傷脾陽,運化失司,必有食積、寒濕、痰飲在裏停滯。寒、痰、食滯內阻,又弓起氣滯和血瘀,所以治療上采取同時消散寒、痰、食、氣、血五知積滯的方法,使裏氣和順,表邪解散,諸症自退。

可以看到,對表裏、氣血、升降、斂散等相對關係,均作到合理的配伍。其中表裏是重點,而在解表中又注意到散與斂的關係。在治裏證中,又兼顧到氣與血的關係,在調氣中注意到升與降的適度。

(6)仙方活命飲:見《科發揮》,功效為散毒消癰,主治一切癰疽腫毒初起。

銀花散熱解毒為君。防風散太陽皮表之壅滯,白芷散陽明肉腠之壅滯,當歸尾活血行血,赤芍涼血散瘀,貝母、花粉散熱結化熱痰,陳皮行氣滯燥濕痰,甘草和藥守中,共為匝藥。乳香散氣壅止痛,沒藥行血瘀止痛共為佐。皂剌宣風攻堅,山甲通絡潰堅共為使。

本方證為風、熱、痰、毒鬱結氣血,結聚成癰。所以治療上當以疏通氣血,祛除風熱、痰、毒而散結消癰為主。癰瘍之證,發展迅速,變化甚快,隻用清熱一法,不能抵擋來勢,因此結合散風、開鬱、消痰、散結、活血、行瘀以及潰癰等法,同時並進,氣血同治,圍而殲之,以期收功。

可以看到,本方的一個特點,是在方劑中包括許多由兩味藥物配伍的對藥。這些對藥有的兼顧氣血,有的兼顧皮表與肌腠,有的寒溫並用,有的燥潤並用。而君、臣、佐、使的配伍,基本上是用對藥組成的。

(7)黃土湯:《金匱要略》方,功效為溫脾攝血,主治中氣虛寒,不能統攝,下血先便後血之遠血。

伏龍肝辛燥,溫中澀腸止血為君。白術、附子溫陽健睥以統血,幹地、阿膠養血止血,四藥為臣。黃芩苦寒堅陰,約製溫燥為反佐。甘草調藥和中為使。本方證為脾氣虛寒,不能統血而下血,所以用溫陽健脾之法,益氣以統血。但藥物剛燥反能傷陰,對血證不利,所以用柔劑地黃阿膠以養血和陰,剛柔並濟。脾寒當治以溫熱,

但熱盛@能助血妄行,所以用苦寒之品黃芩約製溫熱。

可以看到,在方劑組織中對陰陽、氣血、寒熱、剛柔等相對關係均作了合理配伍。

(8)地黃飲子:見《宣明論方》,功效為滋補腎陰腎陽,安神開竅,主治風痱證,髒腑精氣虛損,風痰阻竅,舌強不能言,足廢不能行。

熟地滋補腎陰以扶根本為君。風痱,急當溫之,所以用巴戟、蓯蓉、官桂、附子溫補腎陽,以返真元之火為臣。山萸溫肝固精,石斛悅胃安脾秘氣,麥冬、五味子保肺以滋水源,使水火相濟,諸藥共為佐。菖蒲、茯苓、遠誌補心通腎共為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