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概論(一)(1 / 2)

第一節中醫美容的概念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在科技文明高度發展的今天,人們已不再為衣食溫飽而憂慮,追求健美,講究美容已成為今日時尚,進入了尋常百姓家。形體容貌的外在美建立在人體健康的基礎之上,健美統一的審美觀才是科學的審美觀。因此,應該用醫學手段來維護人體之美,為人體外在美提供更多更好的醫學保障,使各種美容手段和方法能夠維護和促進人體的健康,使各種治療方法滿足形體容貌的美學要求。美容和醫學有機結合而產生的醫學美容學已作為一門重要學科而躋身於當今醫學領域,並顯示出越來越廣闊的發展前景。

醫學美容學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其方法和手段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類:①整形美容,也叫手術美容。主要是通過外科手術使先天性容貌缺陷、畸形和後天性容貌傷殘獲得修正和一定程度上的恢複。②治療美容。即通過內服或外治等醫療手段,治療各種以損美性改變為主要表現的皮膚及其他各科疾患,以恢複人體健康和外在之美。③保健美容,也叫自然美容。即將日常生活保健和美容相結合,通過建立良好的起居、飲食、衛生習慣,並經常有規律地進行皮膚護理、形體鍛煉、飲食調養等來預防疾病,維護健康,延緩衰老,獲得健美。現代醫學美容和中醫美容是醫學美容的並蒂蓮,各有優勢和特點,不可偏廢。現代醫學美容以整形見長,中醫美容則在治療美容和保健美容中有鮮明的特點和明顯的效果。應該說,中醫美容在醫學美容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且自成體係。在崇尚自然的今天,傳統的中醫美容從理論到方法無不體現出天人合一、返樸歸真、凝重濃厚的自然特點,所以日益受到世人的關注和歡迎。

中醫美容是在傳統中醫理論及中國傳統審美觀的指導下,運用中醫特有的方法,如中藥、針灸、推拿、氣功、食療等來防治疾病,增進健康,以維護人體形體容貌健美為最終目的的一門新興的綜合性中醫臨床學科,並和中醫皮膚科、中醫婦科、中醫內科、中醫外科有著十分密切的聯係。

第二節中醫美容的曆史沿革

文字記載的最早的美容行為是洗臉。現存甲骨文中“沫”字,好似一個人在散發洗麵。

秦漢時期的《山海經》中明確記載了不少具有美容養顏作用的中草藥,如“天嬰……可以已痤”,“滑魚,……食之已疣”,“魚……食之不驕(郭璞注:驕,或作騷。即狐臭。)”,“鳴渠……可以已(皮膚幹裂),”“荀草,服之美人色”,“草,……服之媚於人”。

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醫書中已有了損美性疾病及美容方劑的記載。損美性疾病涉及到黧黑斑、蟹足腫、疣目、漆瘡、體氣、白駁風、痤瘡、目偏視等,並且對這些疾病的病因病機、診斷方法、治療方法進行了論述。如黧黑斑,《陰陽十一脈灸經》雲:“足厥陰之脈,……是動則病……麵,是厥陰之脈主治。”“足少陰之脈,是動則病……麵黯如色,……是少陰之脈主治。”“足陽明之脈,……是動則病……顏黑,……是陽明脈主治。”將黧黑斑歸於以上三條經脈的“是動病”中,治療應調此三經。《天下至道談》一書中,提出痤瘡和行房不當有關,“強用之,不能導,生痤……。氣血充盈,九竅不導,上下不用,生痤、疽。”《五十二病方》中,對“頭脂”、“糜(磨)脂”等美容製劑已有記載,還有八首方治療“般(瘢)”和“乾騷(瘙)”等損美性疾病,藥物以水銀、雄黃、烏喙、犁(藜)盧、芫華(花)、闌根、白付(附)、豬膏等最為常用。在《十問》中,黃帝問大成(傳說中的古代人物):“民何失而顏色粗黧,黑而蒼?民何得而腠理靡曼,鮮白有光?”大成回答說,第一要在飲食上多加注意,“食蒼則蒼,食黃則黃”,還指出要“助以柏實盛良,飲走獸泉英(乳汁)”,如此則可以“卻老複壯”,使皮膚“蔓澤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