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心理治療中針、藥的應用(二)(1 / 3)

第四節 心理障礙的辨證論治

情誌障礙是中醫學的專有名詞,可以近似的把心理障礙看作中醫的情誌障礙。一般有兩種情況:單見情誌障礙、情誌障礙與軀體障礙並見。正因為情誌的產生有賴於髒腑生理基礎,情誌產生後可對髒腑有負性的能動反作用,所以可應用辨證論治,將調理髒腑功能作為調理心理障礙的一種重要手段。

對心理障礙進行辨證論治,就是根據心理障礙(情誌障礙)與髒腑功能的關係,分析、歸納心理障礙所屬髒腑的證候,根據證候確立用藥原則並處方用藥。本章並不是對髒腑病理變化的全麵評價,而是側重於心理障礙(情誌障礙),故所選內容主要是針對心理障礙的髒腑辨證論治。下述辨證分型是心理障礙(情誌障礙)常見的證型,其中有些證型,情誌障礙本身就是證候的組成部分;也有些證型是與情誌障礙同時並存的。

一、從心辨證論治

(一)心火亢盛

心火亢盛證是心火內熾表現出的證候。主要因情誌鬱結(心理社會因素引發的心理障礙),氣鬱化火所引發。他如火熱之邪內侵,或食肥甘厚膩、煙酒等物,久而化熱生火所致。

[臨床表現]煩躁、失眠,或哭笑失常,言語錯亂。伴有麵赤口渴,小便黃,大便幹,舌紅,尤舌尖紅赤,苔黃,脈數有力。

[證候分析]本證以心及舌、脈等有關組織出現實火內熾的症狀為審證要點。心主神明,火熱內擾心神則煩躁、失眠,哭笑失常。舌紅、苔黃,脈數,皆內熱火亢之象。

[治法]清心瀉火。

[方藥]導赤散加味。生地、竹葉、木通、甘草梢。加黃連、玄參、梔子等。

方中生地清熱涼血養陰,既清內熱,又防火邪傷津;木通、竹葉清心降火而利小便,可導熱下行;甘草梢清熱瀉火,並調和諸藥。黃連可清心火。

[注]關木通為馬兜鈴科,可損害腎功能,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已與2003年4月1日做出規定,國家標準處方中含有關木通的中成藥品種,替換為《中國藥典》2000年版2002年增補本中收載的木通(木通科)。腎髒病患者、孕婦、新生兒禁用,兒童及老人一般不宜使用關木通。若在醫師指導下使用本品,也不宜長期使用,並定期複查腎功能。

(二)痰火擾心

多因情誌刺激,思慮鬱怒,氣鬱化火煉液為痰,痰火內盛擾亂心神而致神誌異常的證候。也有外感熱邪,熱盛傷津成痰,熱痰內擾所引起。

[臨床表現]心煩失眠,躁動不安,胡言亂語,哭笑無常,痰多胸悶,頭暈目眩。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或滑數有力。

[證候分析]痰火熾盛,上蒙清竅,內擾心神,故見狂躁亂動等症。舌紅,為火熱內熾;苔黃膩,脈弦數或滑數,均為痰熱內盛之征。

[治法]瀉火滌痰,鎮心安神。

[方藥]生鐵落飲或礞石滾痰丸加減。

生鐵落、膽南星、貝母、天竺黃、遠誌、菖蒲、橘紅、茯苓、天冬、麥冬、玄參、黃連、黃芩、生梔子、蓮子心、朱砂、青礞石。

(三)痰迷心竅

痰迷心竅證是痰濁蒙蔽心神引起神識異常的證候。

[臨床表現]表情淡漠,精神抑鬱,時哭時笑,舉止失常,胸悶痰多,舌苔膩,脈弦滑。

[證候分析]情誌不遂,氣鬱生痰,心竅為痰濁所阻,則神識障礙。痰涎壅盛,則胸悶痰多;舌苔膩,脈弦滑,皆為痰盛之象。

[治法]祛痰開竅。

[方藥]滌痰湯。陳皮、半夏、茯苓、枳實、膽星、甘草、菖蒲、人參、竹茹,可加鬱金、遠誌、栝蔞。

(四)心血虛

心血虛證是心血不足,心神及機體失於濡養的證候。

[臨床表現]易驚,健忘失眠,多夢易驚醒,多疑等心神症狀,與麵色蒼白、精神倦怠、心悸、舌淡、少苔、脈細無力等血虛證典型表現共見。

[證候分析]心血虛,不足以養心神,心神不安,故心悸,易驚,多疑,健忘,失眠。心血不足,不能上榮於麵,故麵色蒼白無華;舌淡,脈細無力皆血虛之象。

[治法]養心血,安心神。

[方藥]四物湯加味。當歸、熟地、白芍、川芎。加何首烏、炒棗仁、茯神、遠誌、炙甘草、五味子。

(五)心氣虛

心氣不足,推動無力而致的證候。見於情誌障礙,多是情誌障礙同時伴見心氣虛。

[臨床表現]虛煩、失眠,並見心悸、胸悶、氣短、乏力、自汗出等,動則症狀加重。舌質淡,脈弱。

[證候分析]心氣不足,神無所附,故虛煩、失眠。心氣虛鼓動力弱,故心悸、氣短、脈弱;氣虛則乏力;衛氣不固,則自汗出;動則耗氣,故症狀加重,舌淡,脈弱皆為心氣虛之象。

[治法]補益心氣。

[方藥]養心湯加味。黨參(或人參)、黃芪、茯神、遠誌、炒棗仁、柏子仁、炙甘草、當歸、川芎、五味子、麥冬。

(六)心陰虛

心陰虧虛,不能濡養心髒而表現出的證候。在情誌障礙多見於情誌不遂,氣火內鬱,暗耗心陰所致。也見於久病耗損陰血者。

[臨床表現]心悸、心煩、易驚、健忘、失眠、多夢,並見五心煩熱、盜汗、口幹、顴紅、舌紅少苔、脈細數。

[證候分析]陰虛則陽亢,虛熱內生,故有心悸、心煩;心藏神,神不內守,故失眠多夢,健忘;陰不斂陽,故有盜汗;心陰不足,陰虛火亢,故今顴紅、口幹;舌紅無苔,脈細數,均為陰虛內熱之象。

[治法]補心陰,安心神。

[方藥]天王補心丹。生地黃、元參、麥冬、天冬以滋陰清熱;丹參、當歸養心血;人參、茯苓補心氣;五味子、酸棗仁斂心氣以養心神;遠誌、柏子仁養心安神;朱砂清心安神。

(七)心腎不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