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從岐黃對話說起(一)(1 / 1)

《內經》是中醫學的理論奠基之作,世稱黃帝、岐伯問答之書,書中多數篇章是通過黃帝問、岐伯答的形式說理達意。中醫心理治療的思想和方法也正是通過這種形式得以記載。例如,《素問·湯液醪醴論篇》記載:“帝曰:形弊血盡而功不立者何?岐伯曰:神不使也。帝曰:何謂神不使?岐伯曰:針石,道也。精神不進,誌意不治,故病不可愈。……,嗜欲無窮,而憂患不止,精神弛壞,榮泣衛除,故神去而病不愈也。”意思是有些患者,醫生極力救治,甚至醫術告窮,不但效不顯,反而病益重。這與“神不使”有關。所謂“神不使”,指誌意不治、嗜欲無窮、憂患不止,甚至精神萎靡懈惰。故欲“功立”,必重“治神”。而“治神”就是調治誌意、調節 嗜欲、消除憂患,改變“精神弛壞”狀態,這就是心理治療。這段岐黃對話蘊含著《內經》形神兼治及重視心理治療的思想。《素問·寶命全形論篇》有“一曰治神”之說,其義也在於此。

《內經》成書距今已兩千餘年,在其後中醫學漫長的曆史進程中,中醫心理治療無論作為獨立的治療法,還是作為針藥治療的輔助方法,始終與中醫學同生共存,水乳交融,與辨證論治等中醫治療方法交相輝映,相得益彰。其理論源頭可追溯到《內經》,其後曆代醫家又不斷充實,雖然散在,但經幾千年積累,其內容卻豐富,規模甚為可觀。中醫心理治療以對人性的認識為基礎,這正是與中國古代哲學相通之處。尤其是先秦思想家與幾乎是同時代成書的《內經》,在與心理治療有關的某些思想上有相似之處,所以古代哲學思想尤其是先秦思想家的某些見解,是研究中醫心理治療不可忽視的內容。

第一節 《內經》的心理治療思想

《內經》對於心理治療,涉及內容很廣泛。從對人的心理想象的認識,到疾病心理因素的分析、心理治療原則、具體心理治療方法等皆有所及。《內經》的整體觀思想奠定了中醫學對人性的基本認識,形成了中醫治療心理疾病的基本模式。其陰陽學說用以解釋心理現象的對立互根現象,及心理治療中運用事物內部自發的相互製約規律;五行學說闡明的生克製化規律為情誌相勝療法建立了理論基礎。

《內經》已形成中醫傳統心理治療方法的雛形,後世廣泛應用於臨床的情誌相勝療法、祝由療法,皆源於《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素問·五運行大論篇》根據五行相勝理論提出情誌相勝療法的原理,建立了以偏糾偏心理治療模式,“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

《素問·移精變氣論篇》根據“內無眷慕之累,外無伸宦之形,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的客觀事實,提出“可移精祝由而已”。《靈樞·賊風》論述了祝由療法的適應證及原理,“誌有所惡,及有所慕,血氣內亂,兩氣相搏”,“猝然而病者”,“其所從來者微,視之不見,聽而不聞,故似鬼神。……其祝而已者”。

其他如認知調整法、欲求調整法,及行為治療的思想,在《內經》中都可找到。《靈樞·雜病》記載了一種治療幹嘔的療法,“噦,以草刺鼻,嚏,嚏而已;……大驚之,亦可已。”是說用幹草刺激鼻腔使之噴嚏,或讓患者突然受驚,可治療幹嘔。

《內經》的心理治療並非僅是經驗的積累,不少方法都可找到有關的理論依據。如《內經》用心理療法治軀體病症,對於心理疾病,從髒腑氣血陰陽辨治,其理論依據是形神相隨、心身一體的整體觀思想。《素問·舉痛論篇》論述了以情誌為主的九種病因對人體氣機的影響,即九氣論。“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九種因素中情誌占據六種,可見在氣機變化中情誌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情誌的氣機效應是情誌療法治療軀體疾病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