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勢。
靈跡泉在靈跡山佛座下湧出,西流繞玄武,溉稻田五十餘畝。靈跡院東郭下靈跡井,水最甘美。山不崎嶇,迄為平原,河流交錯,因水陸交通,而開為商場,銀行百業所集,中小學亦興,地勢之便利也。
物產。
鎮東北史家口一帶,皆產石灰。白河沿岸種麥,白河下遊多漁業,魚類以白河鯉為最,穀類有紅旱稻,曰旱稻,又有春麥,與塞北相似而早熟。蘭蘑亦與口貨相近。山中野獸,有布雲虎,今不常見。
附近要地。
史家口鎮之東北,當懷河入白河之口。
下坡屯鎮之東南,其西有下坡等。
半壁店鎮之正南,其東南有張家莊。
北軍營鎮之西北。
京兆公立第四中學校工程。
麵積十二畝有奇,共瓦房四十二間,土房十四間,新建樓房十四間,瓦工八間,尚擬添洋井澡堂,計銀九千八百二十四元。
交通。
三家店順義縣西五裏,地當孔道,有行宮,行役往還者,接踵於牛欄山。
南石槽順義縣西北三十裏,為熱河要衝,亦有行宮及旅店宿客。
北石槽接連南石槽相距三裏,亦有酒肆茶坊,應接逆旅。
渡船清初歲支修理渡船舶一兩五錢,水手三名,工食九兩,不足由地方捐。
蘭沽航路起牛欄山,終天津,設定期航路。
張家灣在通縣南十五裏,濱臨運河,昔漕運最盛時,為京師之門戶,以京通、灣衛並稱。彼時天津始設衛所,未設府縣,僅可與張家灣並列也。順天府通判,原駐於此,蓋其地亞於四路同知,重於各縣也。其街市繁華,亞於通州,猶有京津氣象。今因火車不出於此,漕運久停,富商早已轉徙他埠,惟廣廈尚存。然鹹豐之末,英法聯軍入寇,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禦之,敗績於此,遂有圓明園之劫,熱河之狩,逼而為城下之盟,此亦國恥紀念之地,不可忘也。光緒庚子之役,李秉衡禦聯軍,力戰沒於此焉。
地勢。
北運河多灣曲,治河工者,方擬裁灣取直,張家灣為灣之最著者。潞河自東北來,折而東,舟運盛時,運河帆楫,雖遇順風,亦須拉灣,蓋河之灣處,順風為逆風也。至河濱老舟子,有謂河之灣曲,可殺水之奔放,若一律改直,則恐水患愈烈。
物產。
農產五穀皆備。林產有九曲鬆,盤囷如老龍,俗名灣樹,又有古藤根,亦見曲折遒勁之狀。葡萄架架亦繁生,皆可為美蔭,瓜蔓點綴園圃中,而金瓜則專為陳設用之。製造品,則有草帽、緶織席、織帶。
附近要地。
漷縣鎮為漷縣故址,邑居不及三百。清設州判一缺,隸於通州。自張家灣以下,河西務以上,惟此碼頭,停船最多。昔漷河白盧溝分流至漷縣西,析為三,一曰漷河,繞漷縣至張家灣入白河,二曰新莊河,三曰新河。蓋漷縣夙為鳳河故道,桑幹一派東由鳳河出,是以重也。初為漢泉州之霍村鎮,遼為漷陰鎮,金為漷陰縣,舊治在城南隅;元升為州,遷於河西務,至正間複舊治,改治於城東北隅;明為漷縣,清初省入通州為鎮。學宮尚在,嶽文肅公祠,祀前明嶽鎮。
河西務在運河之西,原有主簿,以司河防水利。有驛站為為京津之要路。河濱昔日停舟極多,自火車通而舟運減,市麵遠不如昔年,至今猶為武清、香河郵路之之要鎮。東北距香河二十裏,西南距武清三十裏,又西北二十五裏為安平鎮,亦為著名鎮市。
永樂店通縣南五十五裏,南至武清亦如之,戶至五六百,殷實者多。地高水不能至,百貨駢集。旗人曼殊震鈞,著《複漷縣議》,擬設治於此,姑存以備考。
牛牧屯為香河縣西北要鎮,郵區圖作牛堡屯,臨箭杆河。上遊李遂鎮決口入箭杆河,有議於牛牧屯地方挑挖引河插入運河者,此議殊不可行,雖經外國工師測量,究竟無切身之利害。蓋以運河自李遂改道,日益淤淺,從前隻一潮流水量,尚不能容納,益以箭杆河,自非疏浚減河不可。惟牛牧屯工短事簡,青龍灣長近百裏,又有改堤之議,下遊七裏海,淤成平陸,僅一線通流,即同時興工,牛牧河必先工竣。若減河末畢,大泛前放新河入運,勢必泛溢四出,必俟下遊工竣,始開新開河土壩,以防流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