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針灸治療作用,古人在長期臨床實踐的基礎上,曾做過係統的歸納、總結。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在前人認識的基礎上,運用現代科學理論與技術,對針灸治療作用進行深入地觀察與研究,進一步豐富了針灸治療作用的內涵。
第一節 古代對針灸治療作用的認識
一、平衡陰陽,補偏救弊《靈樞·根結》:“用針之要,在於知調陰與陽。調陰與陽,精氣乃光,合形與氣,使神內藏。”指出針灸的作用在於調整人體的陰陽,糾正陰陽的偏盛或偏衰,使之恢複相對平衡狀態,即所謂“陰平陽秘”,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二、疏通經絡,調和氣血《靈樞·九針十二原》:“欲以微針通其經脈,調其氣血,營其逆順出入之會”。指出針灸有通經絡、調氣血的作用。由於一切疾病的發生、發展與氣血失調、經絡阻塞有關,而針灸能促使經絡通利,氣血調和,所以能使機體恢複正常狀態,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三、補虛瀉實,扶正祛邪《靈樞·九針十二原》:“凡用針者,虛則實之,滿則泄之,宛陳則除之,邪勝則虛之。”指出針灸有補虛瀉實、扶正祛邪的作用。由於疾病的發生、發展及其轉歸過程就是正氣與邪氣力量對比及相互鬥爭的過程。例如,邪正力量的盛衰,決定疾病的虛證或實證,即所謂“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邪正鬥爭的勝負,又決定疾病的加重或減輕,即邪勝於正則病進,正勝於邪則病退。而針灸有補虛瀉實、扶正祛邪的作用,所以能治療各種虛實不同的病證。
第二節 現代對針灸治療作用的認識
一、調整作用所謂調整作用,是指針灸能矯正機體功能的偏盛或偏衰狀態,使之恢複平衡,從而達到治病的目的。研究表明,針灸對機體各器官、係統的功能有雙向、良性調整作用,能使異常的器官或係統功能恢複正常。
調整作用主要是基於針灸能“平衡陰陽,補偏救弊”。
二、鎮痛作用
疼痛性疾病一直為針灸的主要適宜病證之一。大量臨床實踐證實,針灸對頭痛、胸脅痛、胃病、腹痛、腰痛、各種神經痛、關節痛、肌肉痛以及婦女痛經等,均有良好的治療作用。例如,1996年世界衛生組織意大利米蘭會議推薦的64種針灸適應病證中,有32種與疼痛有關。另外,針刺還可用於預防手術痛,即針刺麻醉。
鎮痛作用主要是基於針灸能“疏通經絡,調和氣血”。
三、增強機體防衛免疫作用
通過調節免疫係統,針灸有增強機體防衛免疫功能的作用。
增強機體防衛免疫作用主要是基於針灸能“補虛瀉實,扶正祛邪”。
第三節 決定針灸治療作用的主要因素
大量實踐及研究表明,針灸治療作用的獲得主要與下列因素有關。
一、個體對針灸的敏感性
個體對針灸的敏感性不同是確實存在的,有些人很敏感,而另一部分人卻不敏感,這可能與遺傳、環境、教育和心理等因素有關。例如,有人曾采用抑製消減雜交技術篩選出對針刺鎮痛敏感與不敏感大鼠的差異基因,顯示針灸治療作用的發揮存在個體差異,具有一定的遺傳背景。
二、自身的功能狀態
針灸治療作用是通過外界的刺激激發機體的防禦功能,提高抗病能力,但這還要取決於機體本身的抗病潛力。每個人在不同時間、不同情況下,其機體功能狀態可能有所不同,因而對針灸可能有不同的敏感性和應答能力;同時,某些疾病發生時,機體防禦能力被嚴重破壞,防禦潛能變得極其微弱,則針灸治療作用不能有效地發揮。
例如,對於結核病後期、腫瘤晚期、HIV後期等患者,機體本身已處於極度衰微狀態,此時即使采用針灸治療,機體的功能也無法被激發,因而很難獲得療效;相反,對於感冒、消化不良等急性、功能性疾病患者,或對於亞健康狀態人群,針灸往往具有很好的療效。
三、穴位的選擇和刺激量選擇
人體不同穴位有主治不同疾病的傾向,存在著相對的特異性,而不同選穴對同一疾病具有不同效果。例如,針刺“照海”穴,可促進狗水負荷後的腎泌尿作用,但針刺“腎俞”穴,則出現抑製作用。再如,針刺水溝、素髎、湧泉等穴,有較明顯的升壓作用,而針刺其他腧穴,則升壓作用較弱或不明顯。
不同的針灸刺激方法、刺激量也有不同的效應。例如,對於直腸運動處於相對低落狀態的家兔,針刺“上巨虛”穴,若采用一進三退(瀉法)手法,則抑製直腸運動;若采用三進一退(補法)手法,則興奮直腸運動。再如,對於坐骨神經痛患者,針刺環跳、陽陵泉等穴,若采用輕刺激,則呈現血管擴張反應;若采用重刺激,則呈現血管收縮反應。
另外,針感的有無、針刺的深淺和方向、針灸的時間、針灸的次數以及所用針灸的種類等因素,也能影響針灸治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