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浙江省民營跨國企業的問卷調查作者:肖文,浙江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林高榜,浙江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本文係中國人民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基地課題“中國民營企業與歐盟的經濟互動”(項目編號:07JJDGJW261)的階段性成果,本文的研究也受到浙江省科技計劃項目(編號:G20080166)的資助。該文獲得“浙江省國際經濟貿易學會首屆年會理論類”二等獎。

摘要:本土跨國企業的國際化經營是一個地區綜合競爭優勢的集中體現。而浙江省本土跨國企業通常都是有浙江本土特色的民營企業。由於產權清晰、機製靈活,參與國際市場競爭一直是中國本土民營跨國企業特別是浙江、廣東及江蘇等沿海地區民營跨國企業經營的重要特征之一。與仍然存在政府幹預的國有企業相比,中國本土民營跨國企業的決策更多受到市場力量的影響。本文從現有企業國際化理論的五個視角出發,提煉出影響浙江本土跨國企業國際化的8個自變量,並根據江浙地區39家民營跨國企業的問卷數據做了計量分析。結果表明,企業家對國內外市場環境差異程度的判斷、企業家年齡、企業規模、國際化時間不能明顯影響本土跨國企業國際化績效;企業家受教育水平對國際化績效有負效應,但我們並不否認教育的重要性;國際化的經驗、企業創建時間和競爭戰略對企業國際化績效影響較大。

關鍵詞:中國本土跨國企業;國際化;績效分析;影響因素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力日趨增大。與此相應,在國家“走出去”戰略的指引下,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走向國際,中國本土跨國企業的國際化引起廣泛關注。近年來中國本土跨國企業姿態鮮明的國際收購項目,如聯想並購IBM的個人電腦業務、TCL與Thomson合資,以及流產的中海油收購Unocal和海爾競購Maytag等。這些中國本土跨國企業的國際化擴張似乎已經戲劇性地讓國內外媒體感受到,中國正在從全球海外直接投資的“巨大真空吸塵器”轉變為擁有大量現金的全球狂熱收購者。

在整體經濟發展中,民營企業的作用和貢獻已經愈發明顯,在中國企業跨國經營中,民營企業更是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2000年後,我國民營企業跨國經營的數量逐年增加,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又一重要推動力。據商務部統計,截止2007年底,中國企業境外合資投資企業數量超過了12000家,遍及172個國家和地區。2000-2007年間,中國企業累計對外投資達到579億美元,年平均增長率高達60%。周洲:《民企:到發達國家投資去》,《人民政協報》,2008年4月25日。

相比於中國其他地區,尤其是東北地區,浙江省作為民營經濟的繁榮地區,本土跨國企業國際化的成長和具體戰略選擇更是具有自身的特點。但這些姿態鮮明的中國企業隻是所謂的“國家隊nationalteamsorchampions”(Zeng和Williamson,2003)中很小的一部分。與這些明星企業相比,浙江本土跨國企業(民營企業)在浙江經濟中的地位明顯上升,在進入國際市場中的作用已經飛速擴張。2003年,民營部門創造了非農產業57%的增加值(Herd和Dougherty,2005)。當國有企業(SOEs)的出口額從2000年的47%下降到2006年的20%的時候,民營企業的出口在2006年差不多翻了一番。根據商務部和統計局的數據(2008),從2007年對外直接投資主體的數量分布來看,國有企業占整個境內投資主體的比重較2006下降6個百分點,有限責任公司所占比重較上年上升了10個百分點,民營企業對外投資的主體數量占11%;在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主體中,中央企業及單位僅占10.3%,各省市區的投資主體占了89.7%。與國有企業相比,浙江民營企業的決策更多受到市場力量的影響。

隨著對“走出去”戰略的深入落實,浙江民營企業對外經濟合作不斷擴大。“十一五”以來,全社會境外投資年均增長達到了83%,民營企業的跨國經營總規模的年均增長更是達到了90%。浙江民營企業對外投資的行業目前主要集中在機械、紡織、電子、輕工業等傳統行業,2007年這些傳統行業的境外投資項目222個,占總數的53%。值得我們關注的是,民營企業境外重要資源的開發逐漸加強。截至2007年,已有浙江新洲、台州華天、杭州天和家具、寧波華州礦業、溫州廣壽等8家企業分別在俄羅斯、澳大利亞、加蓬、朝鮮、阿根廷等投資森林采伐、礦產資源的開發。2008年,金華市浙江飛神車業在老撾投資500萬美元設立公司,進行礦產資源的開發勘探和開采及礦產品的銷售,實現浙江民營企業投資礦產行業的新發展。

由於產權清晰、機製靈活,參與國際市場競爭一直是中國本土民營跨國企業,特別是浙江、廣東及江蘇等沿海地區民營跨國企業經營的重要特征之一。與國有企業相比,中國本土民營跨國企業的決策更多受到市場力量的影響。因此在研究本土跨國企業為什麼走向國際、如何走向國際,探尋本土跨國企業國際化發展的影響因素就具有更加普遍的意義。

二、文獻回顧

針對企業如何從封閉環境走向開放市場,各國學者提出了各種不同理論。在這些理論中很多因素被用來解釋企業國際化。正如Andersson(2004)所總結的,要素條件、需求條件、技術進步、產業結構、國內競爭、公司戰略、市場不完整或交易費用、組織學習能力、企業關係網、市場潛力、區位優勢、管理決策、企業創始人國際化經驗、國際化初始期的企業家年齡等諸多方麵,都被認為是相關的影響因素

在所有關於企業國際化的理論研究領域,企業國際化階段論(ProcessTheoryofInternationalization,以下簡稱PTI理論)和國際新冒險企業理論(TheoryofInternationalNewVentures,以下簡稱INV理論)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經過大量的理論梳理,我們發現絕大多數關於企業國際化影響因素的研究都可以在PTI和INV理論中找到支撐。學者們在回顧或發展PTI和INV理論時,也評估或比較了這些影響因素的作用(如Andersen,1993;Forsgren,2002;Chetty&CampbellHunt,2004;Autio,2005;Zahra,2005;Zahra,etal.,2005;Coviello,2006)。通過對以PTI和INV為主要代表的企業國際化理論的梳理和研究,我們認為可以通過以下5個層麵分析企業國際化影響因素。

(一)國內外市場差異與國際化時機

國內外市場差異是指企業所麵臨的國內外市場的政治、社會、技術、經濟和商業等條件的差異。PTI理論假定國內外市場在語言、文化、商業傳統和產業發展等方麵是極其不同的,因此,企業需要獲取知識,特別是國際市場的經驗知識,以便做出決定是否要在國際化方麵投入資源。但是,Oviatt&McDougall(1994,1997)卻提出,現有經濟、技術和社會條件降低了跨國公司內部交換的交易費用,增強了相隔甚遠的很多市場的同質性,所以國際化拓展行為就更容易被所有人理解Oviatt,B.,&McDougall,P.TowardaTheoryofInternationalNewVentures.JournalofInternationalBusinessStudies,1994,25(1):4564.。在國內市場環境中學到的東西很容易影響國際市場的擴張。因此,企業家就很有可能把國內和國際市場看作一個整體,並且在企業創立初期就開始國際化。

(二)企業家對國際商機的認識

在PTI理論中,企業家隻發揮很小的作用,因為該理論隻對決策製定體係而非決策者個人感興趣。INV理論認為,國際化必然是企業個人的決策,企業家在企業國際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企業之所以要國際化,是因為它們在跨國轉移一些可移動資源(如原材料、知識、中間產品),並將該資源與不易移動的資源和機遇(如市場)聯係在一起時找到了優勢,即區位優勢。企業在國際市場交易時也有相對於本土企業的劣勢,如貿易壁壘,對法律、語言和商業慣例不完全了解等。麵對走向國際所存在的優勢和劣勢,企業家必須決定是否進入國際市場、何時進入國際市場,以及如何進入國際市場。

(三)國際化初期的企業資源

Johanson&Vahlne(1977)指出,國際化活動包括向國際市場經營投入現有資源的一係列決策行為,Johanson.J.,&Vahlne,J.E.TheInternationalizationProcessoftheFirm:aModelofKnowledgeDevelopmentandIncreasingForeignMarketCommitments.JournalofInternationalBusinessStudies,1977,8(1):2332.這些資源包括人力、物力、財力等。企業投入資源的決策是根據從國際市場感知到的挑戰或機遇而做出的,這種感知來源於經驗知識。在PTI理論中,知識是人力資源的測量尺度,關於市場的知識越準確、越全麵,人力資源就越有價值。這些經驗知識與特定的市場環境相聯係,並且不能轉移到另外的人或市場上。近年來,學術界普遍認為關係網是企業國際化所需要的重要資源。Johanson&Vahlne(1990)通過明確納入產業關係網而擴展了原先的PTI理論。他們假設關係網是市場知識的一部分,這種知識建立在現有商業活動的經驗或現有商業交流的基礎上。一個企業的關係可以成為通向另一個網絡的橋梁,幫助企業進入國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