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序言中,我們曾向讀者簡要說明了本書寫作的初衷,在這裏想說一下本書的構想和思路。

本書從主政輔政角度切入古代官場政治力的核心,對曆代輔政經驗教訓進行總結。首先,以君臣互動中的相識、相知為開端,深入探討曆代大臣在輔政時的心態動機、可能采取的行為模式。最後,我們探討了輔政活動的效果及歸宿。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既深入地認識權力的本質,理解了權、利、名、色的關係,又深入分析了輔政者所處的險惡複雜的環境,權力在輔政者、皇帝、外戚、宦官、皇族成員、同僚大臣間的分配和轉移。在充分探討了這些輔政者幾種可能的心態動機之後,我們又把輔政的行為模式大致歸結為五種類型。無論是輔政者自身的結局,還是輔政所帶來的社會的變化,我們的認識是統一的,我們的價值判斷標準是統一的,我們在充分的敬仰和快意恩仇中品評著曆史。

我們認為,這本小書有如下一些特點或可取之處:

1.在內容上,我們盡可能搜集那些曆史上有典型性、有代表性的重要曆史人物的典型事跡作為我們進行分析和點評的案例。可以說,這些人物、案例一般都具有某“類”性質,具有某種普遍性,從這些曆史的特殊中能夠窺測到曆史的一斑。有助於我們掌握古代曆史上從政為官、輔政治民、宦海沉浮的本來麵目和一般規律。書中也有少數幾個曆史人物,如周公旦、諸葛亮、王莽等人,由於他們的事跡的高度的典型性,我們在不同的章節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麵進行了分析和歸納。為了對輔政人物的動機、方式進行全麵、深入的探究,我們還在後幾章中使用了相對完整的曆史事跡,這既增加了作品的可讀性,也是深入理解所必需的。

2.在文章體裁上,我們的基本的做法是史論結合、夾敘夾議。即:首先在對人物、案例進行歸類的基礎上,介紹經典案例,然後對這些案例進行巧妙而恰如其分的點評,既使讀者既能熟知輔政事跡,又可對恰到好處的點評發出會心的微笑。我們不想給讀者造成一種板著臉孔說教的感覺,因而,通篇的文風基本上是活潑、流暢的,但這並不影響我們在偶爾的感情激蕩中抒發一下自己的激情。

3.我們盡量做到可讀性與啟發性的統一。在不犧牲內容客觀性、選材科學性的前提下,這是我們行文追求的最大的目標。其實,我們之所以采用夾敘夾議、敘評結合的寫作方法,其目的即是為此。文章的可讀性是它生存的基礎,這是我們所深知的;而沒有啟發性,文章就背離了作者寫書的本意,是我們所無法接受的。顯然,我們追求的是二者的有機結合。至於做得如何,則要由讀者自己作出評判。

本書可以說是集體勞動的成果,在共同擬定好提綱後分頭撰寫。書的序言、目錄、前三章由周甄武執筆,四、五章由王江紅執筆,第六章由張冠軍執筆,周甄武、張冠軍分別對其進行了初稿和終稿的修訂。

本書最初是由趙濤先生動議而寫,在修改過程中汪大海先生提出許多寶貴建議,並為本書擬定了現書名,在此,一並向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本書作者雖然為此書付出了艱苦的努力,但限於自身的水平,錯誤和紕漏在所難免,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作者於人大

2005年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