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5春季運動
春季陽光明媚,空氣清新,暖風拂麵,萬物勃發,這種環境有利於人體吐故納新、行氣活血,是運動鍛煉的最佳季節。由於冬季人們多在室內活動,空外活動很少,因而體溫調節中樞和內髒器官的功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肌肉和韌帶長時間不活動,更是萎縮不展,收縮無力。進入春季後應當根據個人的身體狀況選擇適宜的戶外活動,如散步、慢跑、做體操,練氣功、太極拳、保健功等,引導人體陽氣生發,同時防止抑鬱症的發生。忌劇烈運動和大汗出,以免耗散陽氣。
3.2.6春季防病保健
春季氣候轉暖,致病的微生物、細菌、病毒等隨之生長繁殖,容易出現流行性感冒、肺炎、流腦、病毒性肝炎等傳染病的發生、流行。應提前采取預防措施,講究個人和公共衛生,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可每天堅持保健按摩,按迎香穴、風池穴、足三裏穴,提高機體保健抗病功能;預防流感亦可內服中藥,板藍根15克,貫眾12克,甘草9克,水煎服,連服1周,對預防外感熱病有較好療效。而且,早春時節寒冷幹燥的空氣會直接影響呼吸道黏膜的防禦功能,一些致病物質會乘虛而入而發病。因此,春季一定要重視防病保健。
春天肝氣當旺,所以在春季調養肝髒、治療肝病比其他季節效果都要好,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中醫肝膽相照,肝與膽互為髒腑表裏,肝氣要靠膽經來排泄,若肝氣不疏,在春天常常有口苦、肩膀痛、偏頭痛、乳房和兩肋痛,臀部和大腿外側疼痛的表現,這些都是由於肝氣不疏,膽經堵塞,排泄不利。口苦可以吃小柴胡丸或衝劑;肩膀痛、偏頭痛、乳房和兩肋痛可服加味逍遙丸;臀部和大腿外側疼痛,可選平肝舒絡丸。平時每天由上到下敲打大腿外側沿褲縫的膽經,左右對稱兩條,可促進膽經的暢通和機能,並可減肥。常常按摩足大趾與二趾之間骨縫中的太衝穴,可排泄肝火。
3.2.7謹防倒春寒
“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還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是我國古時就有的對“春捂”的描述。雖然說春季陽氣生發,但早春時節往往會出現乍寒乍暖,而且人體陽氣開始趨向於體表,肌膚腠理逐漸舒展,對外防禦能力相對減弱,要注意衣著保暖,不可驟減冬衣,尤其老年人或體弱者。
春捂要捂對時間:第一,冷空氣到來前24~48小時未雨綢繆。醫療氣象學家發現,許多疾病的發病高峰與冷空氣驟來和持續降溫的時間密切相關,如感冒、消化不良在冷空氣到來之前便捷足先登;青光眼、心肌梗死、猝中等在冷空氣過境時也會驟然增加,因此春捂的最佳時機應該在氣象台預報冷空氣到來之前的24~48小時,再晚便是雨後送傘了。第二,當氣溫持續在15℃以上且相對穩定時就可以不捂了。第三,日夜溫差大於8℃是捂的信號。第四,氣溫回冷需要加衣禦寒,之後氣溫回升,此時要再捂7~14天,對身體保護恰到好處,減衣過快易凍出病,尤其對年老體弱的人。
3.2.8慎避風邪
中醫認為“風者,百病之始也”,即許多疾病的發生,常與風邪相關。春季養生的關鍵是要避風。現代醫學亦很重視氣流(即風)與健康的關係,因為氣流的變化可影響人的呼吸、能量消耗、新陳代謝和精神狀態。
適度氣流使空氣清潔、新鮮,對健康有益,而反常的氣流則有害於人體健康。由於春季多風的作用,加劇了空氣與皮膚的熱量交換,使體內的熱量過多散失,造成人的抗病能力下降,因此在春季一定要注意防避風邪。
3.3夏季養“長”
3.3.1讓陽氣和大自然一同“盛長”
自然界的陽氣經過春季的不斷生長,進入夏季後,變得旺盛而充足,又因為夏季屬火,所以氣候炎熱而生機旺盛,對於人體來說,是新陳代謝的旺盛時期。人體陽氣發散於外,陰氣伏匿於內,氣血運行旺盛,並且活躍於機體表麵,這種盛壯的陽氣在人體的生理、病理活動上都有表現。就外在征象而言,人到了夏季麵色紅潤、汗出增多、性情活潑;就人體之內而言,夏季的脈象一般要比其他季節來的浮而偏洪大,各種陽虛寒盛的患者,如患有肢體關節疼痛、痛經、胃脘疼痛的人,到了夏季病情會明顯好轉。
夏季陽氣以盛長為主,然而恰恰相反的是,多數人為了過度追求涼爽的感覺,過用空調、吃冰凍寒涼的東西,或者運動過於劇烈、汗出過多,這些都非常抑製陽氣的外散和盛長。這樣看來,夏季要防止因避暑而過分貪涼,或運動劇烈汗出過多,傷害體內的陽氣,而使秋冬生泄瀉、寒病。人們在夏季應自然乘涼,該出汗時要出汗。夏季散發好了,生長好了,秋冬才有收藏。
3.3.2夏季起居
夏季要“夜臥早起,無厭於日”,即每天早晨早點起床(5時到7時),以順應陽氣的充盈與盛實;晚上晚點睡(不要超過夜晚11時),以順應陰氣的不足。
夏季晚睡早起使人們睡眠相對不足,尤其是老年人有睡眠不實、易醒的特點,更易出現疲勞之感,因此夏日午睡對養生健身非常重要,既能補償夜間睡眠的不足,更能順應人體生理特點的養護需要。午睡時間一般以1小時為宜,並注意睡眠姿勢,可平臥或側臥,並在腹部蓋上毛巾被,以免胃腹部受寒。午睡雖然短暫,但它有利於補足必需的睡眠時間,使機體得到充分休息,使神經機能恢複,體力增強,疲勞消除,以便更有效地工作和勞動。此外,每日溫水洗澡,不僅可以洗掉汗水、汙垢,使皮膚清潔涼爽,而且有利於體表血管擴張,加快血液循環,消除疲勞,改善睡眠。
3.3.3夏養精神——使誌歡暢,使氣得泄
夏季屬火,與心相應,所以應十分重視心神的調養。思想上當積極進取,精神飽滿,勿生懈怠厭倦之心,保持愉悅心境,神清氣和;切忌發怒,怒則氣鬱,當使氣行通暢,陽氣宣泄於外,以應夏長之勢。
夏季也是天地萬物生長、蔥鬱茂盛的時期,大自然陽光充沛,熱力充足,萬物都借助這一趨勢加速生長發育。人在這個時候可以比以前“放縱”些,多曬太陽、適度出汗,“使氣得泄”,這樣才能氣血通暢,使體內的淤滯散出去,到了秋季才有地方收進東西。若在夏天散的不夠,秋天想補都無處可進。
3.3.4夏季飲食
夏季人體代謝增強,營養消耗增加,同時食欲減低,消化功能減弱,易導致機體營養代謝紊亂,甚至引起相應的營養缺乏症和其他疾病。為此,夏季飲食,要清淡而富含營養,要補充足夠的蛋白質、維生素、水和無機鹽,以保障身體需求。
夏季暑氣當令,五行屬火,通於心,火熱之邪最易傷心而導致心病,常見心神不寧、心悸失眠等症狀,“汗為心之液”,夏天出汗多,鹽分損失亦多,會損傷心氣。若心肌缺鹽,搏動就會失常,因此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鹹味以補心(特殊疾病如高血壓、腎病等除外);也可用辛涼發散、甘寒清暑的中藥煮粥食用,如菊花粥、薄荷粥、荷葉粥、金銀花連翹粥等,清心火、散暑熱。
在夏末秋初的長夏時節,天氣悶熱,陰雨不斷,濕氣較重,而脾髒喜燥惡濕,一旦脾陽為濕邪所困,超出了脾胃的適應能力,就會產生食欲缺乏、大便稀溏了、脘腹脹滿等症狀,多以長夏要多吃一些清熱、消暑、利濕的食品,如西瓜、苦瓜、桃、烏梅、酸梅汁、草莓、西紅柿、黃瓜、綠豆等,增進食欲,調味解暑,但忌過食冷飲、寒涼食物,以免寒傷脾胃。也可服用健脾化濕的中藥,如白術、蓮子、茯苓、藿香、白豆蔻等,既健脾胃,又祛暑濕。
以下是夏季推薦養生食譜:
(1)扁豆粥
[配料]粳米250克,白扁豆100克,山藥100克。
[做法]將粳米、白扁豆、山藥清洗後加水適量,共煮成粥。
[功能]扁豆具有健脾化濕、和中止瀉的作用;山藥可以健脾胃,化濕濁。夏季服用此粥,對中暑所致的吐瀉、食欲缺乏等病症尤為適宜。
(2)薏苡仁粥
[配料]粳米250克,薏苡仁100克。
[做法]將粳米、薏苡仁清洗後加水適量,共煮成粥。
[功能]薏苡仁具有健脾除濕、利水滲濕的功效。此粥適用於夏季任何體質人群食用,有減肥輕身之用。
(3)荷葉粥
[配料]粳米250克,鮮荷葉一張。
[做法]將粳米及鮮荷葉清洗後煮成粥。
[功能]荷葉具有清熱解暑、升發陽氣、涼血止血的作用。此粥適用於夏季中暑所致的頭昏惡心、腹脹便溏、不思飲食、吐血、鼻出血等病症,同時,荷葉有瘦身減肥之用。
3.3.5夏季運動
夏季人體消耗較大,運動調攝應動靜結合,合理安排運動時間。可清晨早起到庭院、公園、河岸、湖邊等空氣清新處迎著朝陽,練太極拳、保健功、體操,慢飽等,下午遊泳,晚飯後散步。運動要適量,不可過於疲勞,不宜在烈日下或高溫環境中進行運動鍛煉,以免汗出過多,損傷陽氣和陰液。
運動時應穿寬鬆、舒適、吸汗又有良好透氣性的棉織物為好,便於身體散熱;運動過後不可立即飲用大量冷飲、冷水,不可立即用冷水衝頭、淋浴,否則傷陽,引起寒濕痹證、黃汗等疾病。
3.3.6夏季防病保健
夏季心氣當旺,所以夏季調養心、治療心病比其他季節效果要好得多。
遠離疰夏。疰夏主要表現為胸悶、進食呆滯、四肢無力、精神萎靡、似熱似睡、多汗、大便泄瀉、身體日漸消瘦等。預防疰夏,當在夏至之前,服用芳香化濁、清解濕熱的方劑,如鮮藿香、佩蘭各10克,飛滑石、炒麥芽各30克,甘草3克,水煎代茶飲用,少吃油膩肥味。
防止因暑取涼。盛夏時節,天氣炎熱,為了解熱消暑,適當的防暑降溫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貪涼過度,長時間待在空調房間或電扇不離身,徹夜露宿,對身體健康都十分不利。因為夏季暑熱外蒸,人體出汗較多,全身表皮血管擴張,突然遭到涼風吹拂,往往會引起血管收縮,排汗立即停止,造成體內產熱和散熱失去平衡,導致疾病的發生。室內外溫差以不超過5℃為宜,室內溫度不宜低於25℃。
防曬護膚。夏季烈日炎炎,強烈陽光中的紫外線不僅能使皮膚曬黑,而且還導致白內障、曬傷皮膚,引發皮膚癌。而且,長時間在烈日下暴曬,人體的體溫調節失去平衡,使機體大量蓄熱,水鹽代謝紊亂而發生中暑。因此夏日外出時要做好防護措施,減少紫外線對皮膚和眼睛的損害;注意選擇護膚品,如防曬的膏、霜、蜜、脂類,花露水、爽身粉也是夏季護膚的好伴侶,不僅可以保護皮膚,還可提神醒腦。
3.3.7冬病夏治
“冬病”指某些好發於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變,如慢性支氣管炎、哮喘、風濕性關節炎等,在夏季這些病情有所緩解,趁其發作緩解季節,適當地內服和外用一些方藥,以預防冬季舊病複發或減輕其症狀。
冬病夏治時,宜選擇在三伏天(夏至後到立秋)治療,因這段時間是全年氣溫最高、陽氣最盛之時,此為中醫獨特的養生保健方法,乘其勢而治之,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內服藥以溫腎壯陽為主,如金匱腎氣丸、右歸丸等,連服一個月;外敷法可取具有溫通經絡、溫肺化痰、散寒祛濕、通行氣血等作用的白芥子、元胡、細辛、甘遂等中藥研成細末,取鮮薑汁調成膏狀,根據病情選取不同的穴位以治療不同的疾病,如治療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貼敷天突、膻中、肺俞等穴位,治療胃痛貼敷中脘、足三裏等穴位,治療麵癱等貼敷頰車、風池等穴位。
3.4秋季養“收”
秋季萬物成熟,碩果累累,是豐收的季節。氣候由熱轉寒,自然界開始進入陽氣逐漸衰退、陰氣逐漸生長的季節,是由陽轉陰的關鍵時期。這種變化在人體也有相應的體現,人體的陽氣由散發轉化為收斂,表現為皮膚汗出減少,小便增多;進入秋季後,兒童的身高很少生長,因為主持生長的陽氣開始收斂;人體的生理活動也從興奮、散發狀態逐漸轉向內收、平靜狀態。因此,秋季須注意保存陰氣,養“收”,以適應自然界陰氣漸生漸旺的規律,為來年陽氣生發打基礎。
3.4.1秋季調神
秋季通於肺,肺在情誌為憂,悲憂易傷肺。肺氣虛,則機體對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生悲憂情緒。又秋季氣候漸轉幹燥,日照減少,草枯葉落,花木凋零,秋風秋雨易使人感到蕭條、淒涼,產生憂鬱、煩躁情緒。因此秋季精神調養首先要使心境安寧,培養樂觀情緒,如多聽一聽舒緩的音樂,靜下來讀一本好書,或與好朋友聊天,到戶外散步,保持心理平衡,心情舒暢;其次使情誌淡泊、寧靜,做到“恬淡虛無”,即要控製情緒,不出現大喜大悲的波動;要減少欲望,減少對名利的追逐,人的欲望越多,離安寧越遠,欲望越少,離安寧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