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經鼻腦脊液鼻漏修補術術後標準護理計劃
1.護理診斷:體溫過高
【相關因素】
感染。
【診斷依據】
患者體溫持續在37.5℃以上。
【護理目標】
(1)患者2小時內體溫下降至37℃。
(2)去除導致患者發熱的因素。
(3)減少患者熱的產生並增加熱的散失。
(4)3日內患者體溫保持在37℃以下。
【護理措施】
(1)評估患者體溫變化範圍,做好記錄。
(2)告訴患者術後3日內體溫偏高(37~38℃)與手術吸收熱有關。
(3)囑患者臥床休息,且限製其活動量。
(4)發熱的患者可能有頭暈或譫妄的情形,應拉起床檔,以免跌落。
(5)注意患者發熱的症狀及體溫的變化:①每日監測患者體溫4次,若高於38.5℃則每隔4小時測體溫1次,並做好記錄;②教患者及家屬認識發熱的早期征象,包括皮膚發紅、頭痛或意識混亂、疲勞、缺乏食欲;③評估患者皮膚的顏色和溫度;④監測患者的檢查報告值,如白細胞、血清電解質變化等。
(6)給予50%乙醇擦浴,主要是腋下、肘窩、腹股溝等處,擦浴30分鍾後測體溫。
(7)關於患者飲食與液體的攝入:①向患者講解攝入充足液體的重要性,鼓勵患者多飲熱水(有腎病和心髒病者除外);②鼓勵患者增加液體與熱量的攝入,以維持代謝功能;③給予清淡、易消化的高熱量、高蛋白、維生素豐富的流質或半流質、低脂肪飲食;④告訴患者避免飲用酒或咖啡等。
(8)若患者體溫持續高於38.5℃,給予冰袋冷敷於頭部,30分鍾後測體溫;或可遵醫囑給予口服或肌內注射解熱鎮痛劑,冰水灌腸,小兒用75%安乃近溶液滴鼻等。
(9)用0.9%生理鹽水對患者進行口腔護理,每日2次;囑患者用朵貝爾液漱口,每日4~5次。
(10)增加患者舒適度:①評估患者是否穿著過多或被單過於溫暖,減少過多的衣物或被單以促進散熱;鼓勵患者穿著寬鬆、棉質的衣服;②向患者講解在熱天時一日數次溫水擦浴的重要性,告知應避免使用肥皂,以防皮膚幹燥;③發熱的患者可能較怕光,可給予其眼部的護理,如戴眼罩或減少室內光線,若患者眼部有分泌物,則需經常予以清除;④發熱的患者可能有躁動不安、虛弱或其他精神方麵的不適,因此應盡可能地給其創造一個安靜的環境,避免噪聲與知覺刺激;⑤給予患者口腔護理,以減輕口唇幹裂、口幹、口臭及舌苔厚等現象。
【措施依據】
同第109頁扁桃體切除手術術後護理診斷“體溫過高”相應內容。
【評價】
患者體溫下降至37℃以下並能保持,目標完全實現。
2.護理診斷:潛在並發症(腦水腫、腦血腫)
【相關因素】
開顱後患者顱壓增高及術中可能損害毛細血管,導致血腫。
【診斷依據】
患者接受開顱手術。
【護理目標】
護士在患者住院期間保證其不發生腦水腫、腦血腫。
【護理措施】
(1)評估患者可能發生腦水腫、腦血腫的原因和機會。
(2)密切觀察患者意識、瞳孔大小、對光反射及瞳孔是否等大等圓,隨時記錄,如有異常及時通知醫生。
(3)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遵醫囑24小時重點護理,每10~20分鍾觀察1次。
(4)觀察患者有無頭痛及噴射性嘔吐等特征,以確定其顱壓是否增高。
(5)囑患者避免用力動作,如打噴嚏、咳嗽、用力排便等動作,因這些動作均可增加顱壓。
(6)觀察患者有無腦神經損傷的表現,如頸部軟癱、肢體活動及條件反射異常。
(7)遵醫囑給予20%甘露醇250毫升,每日2次。
(8)做好心理護理,解除患者及家屬顧慮。
【措施依據】
(1)評估是製定護理措施的依據。
(2)意識及瞳孔可反映出患者顱內壓情況,故應密切觀察。
(3)生命體征可間接反映患者是否有感染征兆,故應密切觀察。
(4)顱內壓增高可表現有頭痛、噴射性嘔吐等,觀察到這些特征,可推知患者顱壓增高。
(5)用力過大可使血壓增高,顱壓增高,故囑患者盡量避免。
(6)顱壓增高可損傷腦神經,故應觀察患者有無腦神經損傷表現。
(7)甘露醇可降低顱內壓。
(8)減輕患者心理負擔,可使其盡量放鬆。
【評價】
患者未發生腦水腫、腦血腫,目標完全實現。
3.護理診斷:有尿瀦留的危險
【相關因素】
患者手術時全身/局部麻醉。
【診斷依據】
患者主訴有尿尿不出,且小腹脹痛。
【護理目標】
(1)醫護人員可讓患者排空膀胱內的尿。
(2)醫護人員可使患者維持適當的液體容積,且維持其血清電解質於正常範圍。
(3)患者及家屬能描述尿量異常的原因、檢查內容及治療過程。
【護理措施】
(1)評估患者以前的排尿型態、下腹部膀胱區內充尿情況及排尿的量、次數和性狀。
(2)采取便於患者排尿的方法:①鼓勵患者多飲水;②囑患者如有可能,每天飲用酸果汁,保持尿液呈酸性;③如果患者能上廁所,盡量讓其坐姿排尿;④把便盆放於患者伸手可及的地方;⑤患者排尿時提供隱蔽的環境;⑥鼓勵患者至少4小時排尿1次;⑦讓患者聽流水聲,或把手放在溫水裏,或用溫水衝會陰部;⑧囑患者按摩膀胱部位,因為這樣可增加膀胱內壓力,同時使尿道括約肌放鬆。
(3)維持患者體液及電解質平衡:①詳細記錄患者輸出/入量,一般每日液體的補充量為:前一日尿量加上600~800毫升,若尿量少於每小時30~50毫升,則須每小時測尿量;②每日測量患者體重,以了解水分瀦留情況,測量體重宜每日同一時間測,以減少測量的誤差;③評估患者水腫部位及程度;④監測患者血液與尿中的鈉濃度;⑤時常觀察患者生命體征;⑥觀察患者有無高血鉀或低血鉀症狀出現。
(4)供給患者適度的營養:根據生化檢驗值補充含鈉或鉀高的食物。
(5)預防感染及傷害:①避免不必要的侵入性治療及檢查,必須使用時需嚴格無菌技術操作;②避免交叉感染;③行口腔護理、皮膚護理及會陰部護理,以防感染。
(6)必要時,遵醫囑給擬交感神經藥,注意觀察藥物的不良反應。
(7)必要時,遵醫囑給予間歇性導尿或留置尿管。
(8)尿量異常時囑患者保持鎮靜,減少不必要的緊張,鼓勵患者及家屬說出自己的看法,並傾聽其訴說,給予情感支持,必要時教會其放鬆的技巧。
【措施依據】
(1)評估是製定護理措施的依據。
(2)正確的方法有利於排尿。
(3)維持患者體液及電解質平衡,預防機體水、電解質紊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