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雲中三日(1 / 1)

上蒼為了向人間展示他們的藝術精品,選定了我們這塊具有悠久曆史和燦爛文化的土地;把這盆雕塑置放在長江南部的一片青山秀水之間,從而,我們母親的山水有了一個驕傲的象征。

一切,都被籠罩在煙雲之中:街上湧動的是雲,窗戶裏飄出的是雲,樹梢裏晾著的是雲,行人身上披著的是雲……雲,把廬山瑰美的風姿全掩著,隻給了人們一個任意的想象。

廬山,我仰望已久的名山,詩山。

此時,她就在我的眼前、我的頭頂。我盡量敞開興奮的、新鮮的胸襟,等待著詩思飄入。沒料到,這裏接遊的公共汽車開得這麼快。左邊是斧削般的峭壁緊貼車身,右邊是萬丈深淵白雲騰繞,而越是急轉彎的地方,司機把方向盤打得越急。我坐在最後一排座位上,每經險處,總見車頭懸出路外,心不由提到了嗓子眼兒;剛剛光臨的一絲詩興,早被“玩命的”公共汽車顛進了那望不見底的恐懼中。全車乘客也無不驚愕,有的甚至神經質般跳起喊出聲來。直到車過半山腰之後,茫茫雲海把山下的大地蓋了個嚴嚴實實,大家再不感到汽車是在空中瘋跑,情緒才鬆弛一些。

乘坐數十人的“大交通”,顯得毫不笨重,仍像在追捕什麼獵物一樣,一個勁地奔馳著。它從一個個深澗縱身躍過,蔥蘢四百旋,轉眼被拋在腳下。

登上山頂,才知這裏剛剛下過一場雨。

一切,都被籠罩在煙雲之中:街上湧動的是雲,窗戶裏飄出的是雲,樹梢裏晾著的是雲,行人身上披著的是雲……雲,把廬山瑰美的風姿全掩著,隻給了人們一個任意的想象。

想象,比現實的接觸更美,每個憧憬過愛情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感受。

按照古人的說法:雲之上,便為仙界。

遺憾的是,我們這些凡胎生者已步入“仙境”卻不知然。路上,許多遊人埋怨老天爺不為自己作美,不住地歎道:

“瞧這鬼霧!”

“好大的霧呀!”

我想到古人來到廬山,也曾有這麼埋怨的。唐人錢起就詠過“咫尺愁風雨,匡廬不可登。隻疑雲霧窟,猶有六朝僧”的詩句。

其實,叫雲也好,叫霧也好,反正是同一種水氣,隻是傳統的觀念在人們心目中留下了成見:凝集在天空的水汽是雲,飄散在地麵的水汽是霧。然而,我認為此時此地應保留這一成見,稱雲。否則,一字之差,將使我們忘記自己早已騰離地麵,遊興就會被掃之殆盡。

我來廬山已有兩天了,不時大雨如注,終日不見雲散,反倒愈來愈濃。不能再等下去了,先期前來在這裏療養的兩位老戰友為我做向導,帶我冒雨遊覽了植物園、含鄱口、花徑等幾個主要名勝。

我最大的願望是到仙人洞旁,站在石鬆下“縱覽雲飛”。但趕到那裏,雲在腳底流走,雲在懷中翻滾,數米之外什麼也望不見。那淩空的險峻、遠天的壯觀,全為白雲所障。“近覽”都不行,還談“縱覽”?

歸期到了。三天的雲中生活,使我領略了“另一個人間”的靜謐、縹緲、幽空和柔潤。雖然沒看到多少名勝,但到這雲的海洋、雲的世界走一遭,不枉!比乘坐飛機,從浩瀚雲海一掠而過所享受到的要多許多倍。尤其是雨後從深深雲幔中傳出的泉流聲,節奏感很強,晝夜不絕於耳,有如仙樂,使人忘卻了四野的一切。可以說,這奇妙無比的境界,全靠雲的精心設置。於是我斷定:

沒有雲,就沒有“仙境”;

沒有雲,就沒有神話。

是的,廬山的雲,曾給人們多少神秘的幻感,隻是它裁不下,帶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