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後記(1 / 1)

整理本書的時間是一個很長的過程,2005年初我調來北師大工作之後,學校給了一個啟動項目,我當時申報的題目是“中國當代小說美學變革研究”,雖有權宜之嫌,但想法還是認真的。隨後一直在思考一些相關的問題,特別是在研究一些當代作家的創作時,有意識地傾向於對他們的敘事方法、美學風格的考察,並試圖結合整個當代小說的敘事演變的曆程,把這些思考上升到“敘事詩學”或“敘事美學”的高度來處理。我的最終目標是想把這一論題提升到“當代中國小說的敘事詩學”這樣一個理論層麵,但現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知道個人虛浮的根柢和貧弱的耐力是否能夠支持我走到這個目標。在這之前的工作是,對當代中國小說的敘事變革的軌跡和因素做一些考察,對有代表性的作家的敘事風格進行觀察研究。這本書大概就是這個過程中的階段性產物了。

很顯然,本書並不是一個理想的結果,而是一個初步的嚐試。很多思考還處在萌芽狀態中,隱含在對文本與作家的談論和具體敘事問題的闡解過程中,尚未完全和真正升華到理論的高度。因此,我還不敢理直氣壯地說它是一個“敘事詩學”的研究和“小說美學”的研究。充其量,它隻是一個包含了這樣的探求意識的,一個還沒有完整體係的、關於當代小說的若幹敘事問題的研究結集,祈望學界方家能夠不吝指教,使我在這個問題上的認識能夠不斷加深。

感謝張健先生暨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的各位同仁,他們的關懷、鼓勵和幫助給了我動力。因此,如能以本書聊為謝忱的話,那麼我要把它獻給他們。再者還要特別感謝北京大學教授陳曉明先生,沒有他的幫助和舉薦,這本書不會這麼快和以這樣理想的方式麵世。

2007年5月於北京清河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