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第九輯 彈撥真實心態(1 / 3)

紅塵萬丈,塵世中的我們為錢、為權、為名、為利變得庸俗而世故,人性中的真善美也被各種利益關係所掩蓋。所謂的友人大多成了事業上的合作夥伴,所謂親人也總是擺脫不了各種利益上的往來……在各種應酬閑暇之餘,應留給自己一些時間,向無限深處的地方重新發現一下自己內心的真實狀態。

窗景

兩個重病患者同住在醫院的一間病房裏,病房隻有一扇窗戶。靠窗的那個病人遵醫囑每天須坐起來一小時以排除肺部積液,但另外一個卻隻能整天仰臥在床上。

兩個病人天天在一起。他們互相將自己的妻子、兒女、家庭和工作情況告訴了對方,也常常談起自己的當兵生涯、假日旅遊等等。此外,靠窗的那個病人每天下午坐起來時,還會把他在窗外所見到的情景一一描述給他的同伴聽,借以消磨時光。

就這樣,每天下午的這一小時,就成了躺在床上無法動彈的那個病人的生活目標了。他的整個世界都隨著窗外那些絢麗多彩的活動而擴大和生動起來。他的朋友對他說:窗外是一座公園,園中有一泓清澈的湖水,水上嬉戲著鴨子和天鵝,還穿行著孩子們的玩具船;情侶們手挽手地在湖邊的花叢中漫步,巨大的老樹搖曳生姿,遠處則襯托著城市美麗的輪廓……隨著這娓娓動聽的描述,他常常閉目神遊於窗外的美妙景色之中。

一天下午,天氣和煦。靠窗的那個病人說,外麵正走過一支遊行隊伍。盡管他的同伴並沒有聽到樂隊的吹打聲,但他的心靈卻能夠從那生動的描繪中看到一切。這時,他的腦海中突然冒出了一個從未有過的問題:為什麼他能看到這一切、享受這一切,而我卻什麼也看不見呢?好像不公平嘛!這個念頭剛剛出現時,他心裏不無愧疚之感;然而日複一日,他依然什麼也看不見,這心頭的妒嫉就漸漸變成了憤恨。於是他的情緒越來越壞了。他抑鬱煩悶,夜不能寐。他理當睡到窗戶旁去啊!這個念頭現在主宰著他生活中的一切。

一天深夜,當他躺在床上睜眼看著天花板時,靠窗的那個病人猛然咳嗽不止,聽得出,肺部積液已使他感到呼吸困難。當他在昏暗的燈光下吃力掙紮著想按下呼救按鈕時,他的同伴在一邊的床上注視著,諦聽著,但卻一動也不動,甚至沒有撳下身旁的按鈕替他喊來醫生,病房裏隻有沉寂——死亡的沉寂。

翌日清晨,日班護士走進病房時,發現靠窗的那個病人已經死去。護士感到一陣難受,但隨即便喚來雜役將屍體搬走了——既不費事,也無須哭泣。當一切恢複正常後,病房裏剩下的那個病人說他希望移到靠窗的床上。護士自然替他換了床位。把病人安置好後,她就轉身出去了。

這時,病房裏隻有他一個人了。他吃力地、緩緩地支起上身,希望一睹窗外的景色——他馬上就可以享受到窗外的一切景色了,他早就盼望著這一時刻了!他吃力地、緩緩地轉動著上身向窗外望去——

窗外,隻有一堵遮斷視線的高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支持著與病魔抗爭的堅強信念,靠窗的病人一直在訴說著一個美麗的謊言,支持病友也支持自己。然而,人性的天敵——嫉妒毀掉了這個美麗的謊言,也毀掉了這兩個病人。當嫉妒的光芒強大起來時,希望之光也隨之暗淡。

尋找價值

有一位老翁將他白手起家的故事講給兒子聽,從未走出家門的兒子被老父的艱苦創業感動了,決定遠離溫馨之家,尋找寶物。於是,他特製了一艘堅固的大船,在親友的歡送中駛向了大海。他駕船和險風惡浪搏鬥,穿越無數島嶼,最後在熱帶雨林中找到一種高十餘米的樹木,這種樹整個雨林也隻有一兩棵。如果砍下它一年後讓外皮朽爛,留下木心沉黑的部分,一種無比的香氣便散發開來;若把它放在水中,則不像別的樹木一樣漂浮,反而會沉入水底。青年為此發現而興奮不已。

青年將香味無比的樹木運到市場去賣,怎麼也不見有人問津,這使他十分煩惱。而他身旁有人賣木炭,買者卻很多。青年終於動搖了信心:“既然木炭這麼好賣,為什麼我不把香樹變成木炭來賣呢?”

後來,他就把香木燒成木炭,挑到市場,很快就賣光了。青年為自己改變了心意而自豪,得意地回家告訴他的老父。不料,老翁聽了,淚水刷刷地落下來。

原來,青年燒成木炭的香木,是世上最珍貴的樹木——沉香。老翁說:隻要切下一塊磨成粉屑,它的價值也會超過賣一年木炭的錢啊……我們充滿夢想,爬山涉水,曆盡千辛萬苦尋找有價值的東西,可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在自己手裏卻不能被發現,因而也不懂得珍惜。從珍惜自己,珍惜身邊的東西入手吧,這些往往是你能抓住的最有價值的東西。

杯子的故事

你手頭有一個杯子需要賣出,它的成本是1元錢,怎麼賣?

僅僅是賣一個杯子,也許最多隻能賣2元;

如果你賣的是一種最流行款式的杯子,也許它可以賣到三四元;

如果它是一個出名的品牌的杯子,它說不定能賣到五六元;

如果這個杯子據說還有些其他的功能的話,它可能賣到七八元;

如果這個杯子外麵再加上一套高級包裝,賣10元20元也是可能的;

如果這個杯子正好是某個名人用過,與某個曆史事件聯係了起來,一不小心,賣一二百元也有人要;

如果這個杯子有過一段更獨特的經曆,比如曾經隨飛船上過太空之類,賣一二千元或許也不算高了。

同樣一個杯子,杯子裏麵的世界,它的結構、內容、功能等等依然如故,但隨著杯子外麵的世界變化,它的價值,卻在不斷地改變。“功夫在詩外”,杯子外麵的世界,永遠會遠遠大於杯子裏的世界。人之所以為人,一個重要的特點是他有想象、有思想,人的行為也總或多或少地融合了現實與想象。利用了外麵的世界,杯子的價值才能被充分地挖掘出來。

抉擇

一個農民從洪水中救起了他的妻子,孩子卻被淹死了。

事後,人們議論紛紛。有的說他做得對,因為孩子可以再生,妻子卻不能死而複活。有的說他做錯了,因為妻子可以另娶一個,孩子卻不能死而複活。

如果隻能救活一個,究竟應該救妻子呢,還是救孩子?

於是有人問那個農民,問他當時是怎麼想的。

他答道:“我什麼也沒想。洪水襲來時,妻子在我身邊,我抓住她就往附近的山坡遊。當我返回時,孩子已經被洪水衝走了。”在人生的許多重大抉擇麵前,人們猶豫、困惑,難以取舍,結果時機已過,連抉擇的可能都沒有了,從而後悔不及。其實,首先抓住能夠把握好的東西,然後再考慮其他,這是最有效、最明智的做法,千萬別等到本可以把握的東西也失去後才來追悔。

把悲痛藏在微笑下麵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位名叫伊莉莎白·康黎的女士在慶祝盟軍在北非獲勝的那一天收到了國際部的一份電報,她的侄兒——她最愛的一個人死在戰場上了。她無法接受這個事實,她決定放棄工作,遠離家鄉,把自己永遠藏在孤獨和眼淚之中。

正當她清理東西,準備辭職的時候,忽然發現了一封早年的信,那是她侄兒在她母親去世時寫的。信上這樣寫道:“我知道你會撐過去。我永遠不會忘記你曾教導我的:不論在哪裏,都要勇敢地麵對生活。我永遠記著你的微笑,像男子漢那樣,能夠承受一切的微笑。”她把這封信讀了一遍又一遍,似乎他就在她身邊,一雙熾熱的眼睛望著她:“你為什麼不照你教導我的去做?”

康黎打消了辭職的念頭,一再對自己說:我應該把悲痛藏在微笑下麵,繼續生活,因為事情已經是這樣了,我沒有能力改變它,但我有能力繼續生活下去。事情是這樣的,就不會那樣,隱在痛苦泥潭裏不能自拔,隻會與快樂無緣,告別痛苦的手得由你自己來揮動,享受今天盛開的玫瑰的捷徑隻有一條:堅決與過去分手。

將挫折變成遊戲

在一個春光明媚的日子,在陽光普照的公園裏,許多小孩正在快樂地遊戲,其中一個小孩不知絆到了什麼東西,突然摔倒了,並開始哭泣。這時,旁邊有一位小女孩立即跑過來,別人都以為這個小女孩會伸手把摔倒的小孩拉起來或安慰鼓勵她站起來,但出乎意料的是,這個小女孩竟在哭泣著的小孩身邊也故意摔了一跤,同時一邊看著小孩一邊笑個不停。淚流滿麵的小孩看到這幅情景,也覺得十分可笑,於是破涕為笑,兩人滾在一起樂得非常開心。遊戲本身,就是在不斷戰勝挫折與失敗中獲取的一種刺激與歡樂,假如沒有挫折與失敗,再好的遊戲也會索然無味。倘若人們在生活中,也有這麼一種積極向上的遊戲心態,那麼麵對失敗與挫折,也就不會顯得那般沉重和壓抑。

綠洲裏的老先生

一個青年來到綠洲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輕人便問:“這裏如何?”老人家反問說:“你的家鄉如何?”年輕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討厭它。”老人家聽後就說:“那你快走,這裏同你的家鄉一樣糟。”

後來又來了另一個青年問同樣的問題,老人家也同樣反問,年輕人回答說:“我的家鄉很好,我很想念家鄉的人、花、事物……”老人家便說:“這裏也是同樣的好。”

旁聽者覺得詫異,老人家為何前後說法不一致呢?老者說:“你要尋找什麼,你就會找到什麼!”當你以欣賞的態度去看一件事,你便會看到許多優點;假如你以批評的態度去看待它,你便會發現無數缺點。事物還是那個事物,它給你帶來的卻因你的態度不同而完全不同。

薔薇的啟示

A

路邊開滿了帶刺的薔薇花,三個步行者打這裏路過。

第一個腳步匆匆,他什麼也沒看見。

第二個感慨萬千,歎了口氣:“天!花中有刺。”

第三個卻眼睛一亮:“不,應當說刺中有花。”

第一個人挺麻木,他看不到風景;第二個人挺悲觀,風景對於他沒有意義;至於第三個嘛,是個樂觀主義者。

那麼您呢?您是哪一個?

B

路邊的薔薇熱烈地開著,三個人走了過來,入迷地看著。

第一個欣喜若狂,伸手就摘,結果被刺得鮮血淋漓。

第二個見此情景,趕緊縮回了正想摘花的手。

第三個則小心翼翼地伸出手來,把其中最漂亮的那一朵摘了下來。

當晚,三人都做了個夢:第一個被夢中的刺嚇得大喊救命,第二個對著夢中的薔薇無奈地歎著氣,第三個則被花的明媚簇擁著,在夢中,他聽到了薔薇的笑聲。

C

老師在上課,津津有味地講著薔薇。

講完了,老師問學生:“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麼?”

第一個回答:“是可怕的刺!”

第二個回答:“是美麗的花!”

第三個回答:“我想,我們應當培育出一種不帶刺的薔薇。”

多年之後,前兩個學生都無所作為,唯有第三個學生以其突出的成就聞名遠近。薔薇帶給我們的啟示太多太多。薔薇就像生活,有美麗的花也有可怕的刺,怎樣避開刺而享受花,那是一種生活的藝術。好好領悟薔薇的啟示,做一個生活的強者。

最後的交易

早晨,我走在石頭鋪成的路上,大叫著:“來雇我吧!”

國王坐著華麗的馬車來到我身邊,他手握寶劍,抓住我的手說:“我用我的權力雇你。”

但權力對我毫無意義,他坐著馬車走了。

正午時分,烈日炎炎,房屋都緊閉著。

我徘徊在彎彎曲曲的窄巷中,一個老人提著金袋走了出來。

他沉思片刻,然後說:“我用我的金錢雇你。”

他一枚枚掂量著他的金幣,我搖搖頭走開了。

晚間,花園的籬笆邊芳香四溢。

美麗的姑娘走過來說:“我用我的微笑雇你。”

她的微笑很快變得蒼白,融化成了淚水,她隻有獨自回到黑暗中去了。

太陽照著海灘,海浪拍打著海岸。一個兒童坐在沙灘上玩著貝殼。

他抬起頭來,好像認識我:“我雇用你,但沒任何報酬。”

從此,這與玩童的交易使我成了一個自由的人。權力、金錢、美貌,這些都隻會增加人生的負擔。唯有自由,掙脫一切的自由,讓我們成為一個完整的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如果讓你選擇,你會做怎樣的交易?

增加一個休止符

在貝多芬奏鳴曲中,有些慢板樂章裏,你會看到在一連串弱音主奏之後,竟出現一個長休止符,緊接著開始了另一段新的吟唱旋律。可別小看了這個似乎不起眼的休止符,它可是扮演了一個“起承轉合”的角色,也正因為有了它,前段的主題可以在後段音樂開始前,作一個戲劇性的收尾。

偉大的作曲家能作出艱深複雜的作品。可是,常常令我著迷的,不是樂曲裏華麗的技巧和優美的旋律,而是常被拿來當陪襯的休止符。有了它,整首曲子才能達到紅花綠葉、畫龍點睛的效果;有了它,才能真正地把音樂推向一個更為深邃廣大、無限神秘與想象的境界。

在準備個人鋼琴演奏會的前夕,我曾向指導教授Dr。Saffer請教一些上台的應對表現。她給我的建議是:“在彈完最後一個音時,不要急著起身行禮,記得再加彈一個小節的休止符,這樣可以讓你的聽眾更能夠感受到這些仍然散發、飄蕩在空氣中的音樂氣勢。”這令我聯想起白居易在《琵琶行》裏所描述的:“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這一句“東船西舫悄無言”形容得好不貼切,如果當時四處響起的是一片鼓掌叫好之聲,鐵定是破壞了整個美好的畫麵。可見適時的“休止無聲”有時候是有必要的。反觀人生,我們也可以把它比喻成一首歌,有高潮迭起時,也有風平浪靜時。誰說生活裏有太多的無奈,有太多的身不由己?若能適時在忙碌的日子裏加上一個休止符,相信必能達到修身洗心之效果,更能造就自己的深度、篤定和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