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組織機構的建立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最終要在學校層麵得以落實,為此,加強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組織與管理顯得尤為重要。那麼,學校從哪些方麵入手加強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組織與管理呢?
一、建立相關組織機構,明確職責
學校要有效實施綜合實踐活動,必須建立並健全相關的組織機構。第一,學校要成立綜合實踐活動領導小組,由校長或分管校長擔任組長,成員由學校教科室、教務處、政教處、團委等有關處室負責人組成。一般而言,綜合實踐活動由學校教科室和教務處共同管理。第二,學校要成立綜合實踐活動教研組,加強對綜合實踐活動實施過程中的問題研究,組織實施全校綜合實踐活動。第三,還要發揮年級組的作用,明確年級組的基本職責。第四,要發揮班主任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具體而言,各部門的職責如下。
(一)學校領導小組職責
學校領導小組的職責主要包括製訂學校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方案和規劃,協調和安排課程實施所涉及的人力資源、物質資源和時間,健全課程實施的管理製度,落實課程實施的評價,核定指導教師工作量,對教師在實施中的諸多問題進行指導,對課程實施的主要方麵把關等。
(二)教科室的職責
在綜合實踐活動實施過程中,教科室的職責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麵:
1.負責全校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和組織管理工作,負責對教師(課程指導教師和課題導師)進行業務培訓和指導;
2.製訂全校綜合實踐活動實施進度計劃,做好日常管理工作;
3.組建學校綜合實踐活動指導中心,受理學生課題的申報、評審和立項工作,確定學校重點課題;
4.對教師和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中遇到的問題,提供谘詢和指導;
5.加強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規律的研究,及時總結和推廣本校綜合實踐活動的成功經驗和案例;
6.做好對教師指導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管理,經常檢查教師履行指導學生綜合實踐活動的職責的情況,做好對教師的教學評價的組織工作;
7.追蹤國內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理論與實踐的最新進展,及時向學校綜合實踐活動領導小組提出建設性意見;
8.協助教務處做好學生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管理、學分認定與評價等工作。
(三)教務處的職責
在綜合實踐活動實施過程中,教務處的職責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麵:
1.做好綜合實踐活動課題研究過程中的管理工作,經常檢查各年級課題實施情況,發現問題,及時向學校綜合實踐活動領導小組彙報,並提出建設性處理意見;
2.根據學生綜合實踐活動課題研究的需要,做好圖書館、計算機房、實驗室等活動時間的安排工作;
3.協助教科室,通過邀請專家學者開設講座、參觀訪問、學習交流、專題研討、經驗交流和現場觀摩等方式,為學生研究、教師指導學生和教師發展創造條件,做好教師培訓工作。
(四)年級主任的職責
在綜合實踐活動實施過程中,年級主任的職責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麵:
1.全麵負責本年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計劃、組織、實施、管理和評價工作;
2.根據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學計劃製訂本年級的實施細則,明確每個階段的任務和目標,確保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目標的實現;
3.定期召開班主任和指導教師會議,了解學生課題研究的進展情況,及時解決課題研究中的問題;
4.負責督促班主任做好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的思想、安全等教育;
5.負責督促班主任、指導教師履行職責,做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重點課題、課題優秀成果(小論文、多媒體課件、展板)、優秀指導教師評比的推薦工作。
(五)班主任的職責
在綜合實踐活動實施過程中,班主任的職責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麵:
1.負責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的日常管理工作;
2.負責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的思想、安全等教育,落實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情感目標;
3.受理學生在校期間外出參觀、調查、查閱資料等活動的申請,經班主任或指導老師批準後方可實施;
4.經常與學生家長取得聯係,及時通報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的進步和困難,爭取家長的理解和支持;
5.組織全班學生開展創優活動,協助指導教師做好對課題組和學生的評價、考核、評優等工作。
(六)管理教師的職責
在綜合實踐活動實施過程中,管理教師的職責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麵:
1.負責對課題研究的各個環節進行全麵指導,為學生開展課題研究提供理論課教學、研究程序和研究方法等方麵的指導;
2.在選題階段,指導學生通過判斷課題的可行性、價值性,確定有研究價值的課題;在開題論證和成果展示階段,指導學生掌握展示的重點、演講技巧,並製作好展示課件;
3.負責協調落實好課題研究所需的並按規定程序申請的電教、實驗、圖書等器材和資料,確保研究按時、按要求進行;
4.掌握課題研究的進展情況,指導學生做好研究過程中每次活動的記錄和資料的搜集、整理工作;
5.督促課題組成員完成個人小結,指導學生按評價標準做好自評、互評、師評的考核和評優工作;
6.課程指導教師要具體製訂指導計劃,每節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均要有輔導教案或者活動記錄,期末完成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學案例、活動案例或論文1篇。
(七)指導教師的職責
在綜合實踐活動實施過程中,指導教師的職責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麵:
1.在師生雙向選擇的基礎上,每位課題指導教師負責指導1~2個綜合實踐活動課題,對其進行學科專業知識的指導工作;
2.課題指導教師要對所指導的課題做深入了解,對整個研究過程給予熱心的指導、幫助;
3.課題指導教師要指導學生正確處理實驗數據、提取有效信息,並進行統計分析和判斷;
4.負責指導學生撰寫研究方案和論文,幫助學生對研究方案、論文做進一步修改,提高課題研究的質量;
5.研究方案和論文完成後,寫出評語。
二、合理配備教師隊伍
-綜合實踐活動指導教師的安排一方麵要遵循“全員指導、協同教學”的原則,同時,要注意指導教師隊伍安排過程中避免出現人力耗散過大、教師超負荷運轉、管理統得太死、教師的指導工作缺乏靈活性、分工不明、管理失衡、學生在選擇課題時受到了指導教師知識局限性的影響等情況的出現。在指導教師安排方麵,一方麵,要有專職的指導教師,負責學校綜合實踐活動的安排和統籌規劃。同時,將參與的教師按照職責不同分為四類:專任教師、兼任教師、指導教師和職能教師。
(一)專任教師
由知識廣博、組織能力強、責任心強、一專多能的教師擔任。專任教師作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負責人,在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領導小組的規劃指導下製訂全校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計劃;組織、指導、協調、管理並參與課程開發和實施;主持校本研修;總結課程實踐的成功經驗。
(二)兼任教師
按照多學科結合的原則,選聘綜合能力較強的教師擔任,一般由班級的正副班主任擔任。兼任教師負責學生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全程管理,按課表上課,確保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有效實施。
(三)指導教師
學校的領導、教師均有承擔指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責任和義務;熱心於教育的家長和社會人士(包括各類專家、學者和各行各業技術人才)也可以承擔綜合實踐活動的指導工作,學校應通過各種渠道積極籌建校外指導教師人力資源庫,以便學生課題組從中選聘指導教師。指導教師的任務是幫助學生提出課題,確定研究範圍、研究內容與方法等,指導學生寫好研究方案,參加課題論證並作點評,參與小組成員任務分配的協調,參加課題論證會。對課題作出點評,並提出答辯中的有關問題,評審課題組的“課題手冊”,批閱研究報告,作出課題評價的初步方案。為保證教師指導的實效性,一個指導教師一學期指導學生課題1~2個為宜,最多不能超過3個。
(四)職能教師
由年級組長、班主任和學校各職能部門人員組成。職能教師的職責因職能教師的原有身份而異,年級組長和班主任主要負責協調年級與年級、班級與班級之間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過程中的各種關係,保證綜合實踐活動指導力量的優化配置及落實;而對於學校各職能部門的職責協調方麵,則一般可由政教處人員負責綜合實踐活動課外活動的組織和監督,電教中心人員負責活動的記錄(拍照、攝像)和信息技術支持(電子檔案、網絡信息發布、網絡資源庫建設等),總務處人員負責後勤保障,保衛處人員負責活動安全保障等。
三、加強綜合實踐課程實施過程管理的規範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要涉及學校的每一個部門、每一個教師、每一個班級、每一個學生,沿用傳統的學科課程管理製度是不適應的,學校有必要建立起與該課程要義相宜的新的課程管理製度。如,學校要逐步建立其活動主題管理、過程檔案管理和人員管理的常規與製度,包括每個學生每學期活動主題數量的管理。建議每學年每個學生隻應開展1~2個綜合實踐活動主題活動,保證綜合實踐活動實施過程中學生深度體驗。與此同時,學校要對綜合實踐活動的類型進行整體規劃,保證學生在三年時間內能熟練掌握綜合實踐活動三種主要活動類型。
與此同時,明確綜合實踐活動各階段的教師指導行為。如,主題確定階段的指導包括如何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等;活動策劃階段的指導包括如何指導學生設計活動方案等;活動實施過程中的指導包括如何引導學生搜集與處理資料、表達與交流、如何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等;活動總結交流階段的指導包括如何撰寫活動總結或報告、如何多樣化地表現成果等。
任何一門學科的教學,教師在教學前都應備好課,把握好教學任務中的重點、難點,綜合實踐活動的教師指導也是如此。因此,在活動中教師應根據學生在活動中的具體問題給予及時有效的指導,這樣,學生才會自主解決各類問題。學科教學需要備課,綜合實踐活動也需要撰寫指導方案。指導方案類似於教案,但它們兩者卻又不完全相似。指導方案撰寫的關鍵在於及時、有效,它既無一成不變的模式,又無章可循。隻要指導教師在活動的各個階段中預想到了學生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有意識地培養他們的相關技能,並依據這些寫出相應的教師指導策略,整個活動中的各個指導方法的總和就是教師指導方案。
第二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製度的構建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管理製度的構建,是課程實施的需要。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由國家規定、地方管理、校本開發,是一門集中體現三級課程管理的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常態化”、“校本化”實施,學校需要製訂相關課程製度來支持。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涉及理念、目標、製度、模式、內容、策略、評價等一係列要素,其中課程製度作為課程組織與管理的規則係統,是支持課程實施的核心要素。這是因為,課程製度為課程實施設定了基本的框架,對課程實施起著規範、保障和促進的作用,決定了課程實施的質量、方向與速度。由此可見,隻有健全課程製度,我們才能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常態化”、“校本化”實施掃清障礙。實踐表明,如果一個學校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製度,這個學校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就不會出現因為學校領導的調整、教師人員的變動而影響課程的實施。
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製度構建的理念和原則
(一)理念:以校為本,服務課程,動態發展
1.以校為本的理念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跟國家規定的其他學科類課程的差異,首先在於內容的廣泛性與不確定性,按照其課程目標,活動內容的具體擇定必然是校本性質的,並且是密切聯係、靈敏反映社會變革與發展實踐的。因此,它通常不可能如同學科類課程那樣有一套預先設定、相對穩定的教材係統作為開展學習活動的載體,而是需要按照其課程目標指向,與時俱進地自主確定並設計適應當時發展需要的活動內容。這就決定了學校在構建活動體係時需要有一個精選的過程,教育的總體目標與學校特色方向應該成為選擇活動內容的坐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