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鬥犼脫困(1 / 3)

周與荊楚交戈,周王以方叔為將,糾集漢陽諸國的兵馬,共兩萬大軍開赴楚國邊境。

周楚素來不對頭,自古便有楚人“不服周”的說法。周楚的恩怨要從西周初年說起。武王姬發糾集四方諸侯共同反商,楚國先人鬻(yu)熊帶領族人幫助姬發,鬻熊本來是文王的老師,深諳五行八卦的精髓,擔任火正(上古時期流傳下來的火官)。鬻熊死在了興兵伐紂的征途,然而在武王分封諸侯時沒有分封鬻熊的子孫。鬻熊的子孫流落於南陽的山林,直到成王的時候,才分封鬻熊的孫子在丹陽的五十裏地,爵位為子爵,爵位分為公侯子男,乃最低一等。鬻熊的孫子名為熊繹,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說得就是他。熊繹拿著桑木弓,棗木箭上貢周王,因為貢品寒磣,被周王拒之門外,隻得與九荒八夷同列。熊繹被喚去門外看管爐火,他有些氣憤,但沒有爭辯,因為他明白楚國是弱國,弱國沒有說話的權利。

自此曆代楚君以此為恥,誓要強國強兵,將楚國建成大國,讓周王的輕蔑付出代價。因為楚國納貢斷斷續續,對於周王的調度也陽奉陰違。周昭王時三次伐楚,但是楚國偏居南方,並沒有大的成效,昭王最後死在了伐楚的途中。

熊渠時期,楚國攻打庸國、楊越和鄂國,之後他封自己的三個兒子為王,以此譏諷周王。直至厲王時,熊渠擔心周室出兵楚國才不再稱王。

昏庸而又暴虐的周厲王死後,宣王繼承大統。對於四方的蠻夷和不服王化的諸侯進行征討,平定了獫狁(今陝西)、西戎(今山西)、淮夷(今安徽)等族。最後他將矛頭對準了世代不服王化的楚國。

當世楚君名為熊霜,他乃封子為王的熊渠的曾孫。他召集了楚國子弟兵三千準備前往睢水,出兵前他在楚熊氏宗廟祭拜楚國先祖和天神,讓祀師卜了一卦,祀師得出得出十二字:群山存羊,遇火則興,遇水則亡。

祀師認為不吉,恐怕對於楚君不利。熊霜怕影響軍心,讓祀師對外宣稱得了一上上之卦,為:群山有羊,遇火則興。莫敖甚是擔心,於是囑咐熊霜讓他的兒子熊成去白羽山詢問火正化凶為吉的方法。

這一年熊成才十六歲,天資聰穎,孔武有力,頗有楚熊氏先祖的風範。

白羽山位於丹陽城北百裏的地方。南方的山大都是樹木茂盛,鬱鬱蔥蔥,然而這座山卻草木不生,四處更是連人影都沒有。

熊成尋到了一座古老的石壇,那裏便是火正呆的地方。隻見石壇呈八邊,中間放著一個巨大的青銅鼎,名為朱雀方鼎。方鼎高九尺九,上麵有兩個朱雀的腦袋,鼎身是方的,四周都是雲火紋,下麵隻有三足。在石壇上刻著星表,三垣九曜都在上麵。星表的南邊有一個石像,那是東皇(祝融),傳說那邊是東皇的肉身所化,它有七尺高,胡須如火焰,右手持滾滾雷雲的旗子,左手拿著一個護符。

石像前的人便是火正。火正名為屈悼,他本是熊渠時期的人,此時已有九十多歲,他須發皆白,滿臉皺紋,閉眼端坐,衣袍破損,腰間掛著太一真火劍。

熊成將他楚國發生的事情都告訴了他,他本不願意管這些凡塵俗事。但他抬頭一看時,麵上閃過一絲驚異之色。原來天上竟然出現擎羊星,這擎羊星一千四百四十年出現一次。上次出現時天下洪水泛濫,民不聊生,大禹出世才將其治理。而這次擎羊星出現在天空,預示著亂世將臨。擎羊星出現的位置正好對應翼軫之地,也就是巴楚西蜀之地。

楚國信奉南方神祗上古東皇氏,東皇氏掌管南宮七宿,分別為。此刻擎羊之氣的尾部掃到了南宮七星,讓七星籠罩其中。這顯示楚國很有可能卷入這場一千四百四十年出現一次的亂世。而宗廟中得出的卦象出現羊字,極有可能是表明楚君也會受到擎羊煞氣的影響。

屈悼本來雲淡風輕的麵色此刻被凝重之色籠罩,為了楚國的未來他不得不賭一把,他吩咐熊成準備三牲祭祀東皇。而他拔出太乙真火劍,抖落了灰袍上的塵埃,在石壇揮舞鳴唱。突然間起風了,風將屈悼的胡須、白發吹得十分淩亂。然而他卻不管不顧,鳴唱有三天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