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了解了大氣的神秘美妙之後,人們必然要問,這些大氣到底是從哪裏來的呢?要了解這一點,必須從整個地球和地球上生命的演化曆史說起。

大家都知道,地球己經有大約46億年的曆史了。至少從35億年以前,生命就開始出現了。但是,在地球剛剛形成的時候,其實並沒有大氣。那麼,這些大氣是從哪裏來的呢?答案是從地下冒出來的,是火山噴發的結果。

直到今天,地球上的火山仍在不斷的活動之中,但在地質曆史上的某些時期,地球上的火山活動要比今天猛烈得多。

可以猜測,過去的火山活動與現在的火山活動,所噴出來的氣體在成分上應該是大體一樣的。但是,如上表所示,如果把這些火山氣體與現在的大氣一比較,立刻就會發現一個非常重要的區別,即在火山噴發出來的氣體中,並沒有氧氣。

原來,火山氣體從高溫高壓的地底下噴發出來以後,必然會發生物理和化學上的急劇變化。例如,水蒸氣冷卻以後,就會凝結成水,彙集成了大洋;大部分氫氣因為比重小而上升,終於掙脫了地球的引力而散向了太空;二氧化碳則與地表的其他礦物發生化學作用,變成了含碳礦物和岩石。但是,所有這些變化,都不可能產生出為生物所必需的氧氣。那麼,空氣中的氧氣又是從哪裏來的呢?

事實上,地球形成以後,在最初的幾百萬年裏,大氣中是沒有氧氣的。這有幾個很明顯的證據:第一,最早的物質很少氧化。例如,沉積在古老地層的加拿大盲河地區的鈾礦,在地下時保存完好,一旦暴露在現在的大氣裏,立刻就會被氧化。第二,在自然界中,沒有任何已知的氧氣來源存在。第三,對古生物的研究表明,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在沒有氧氣的環境中演化出來的。

那麼,後來的氧氣到底是怎樣產生出來的呢?有兩種理論對此做出了解釋:一種理論認為,大自然中的水,是最大量也是最現成的含氧物質。在強烈的紫外線的照射下,大氣中的水蒸氣就有可能發生光化分解,產生出大量的氫氣和氧氣。

但是,這種理論有一個缺陷,因為在這種光化分解的過程中,必然產生大量的氫氣,而要使這麼多氫氣,都掙脫地球的引力而跑到太空裏去,顯然是不可能的。因此,這種光化作用即使存在,也不可能是氧氣的主要來源。

另外一種理論認為,氧氣可能正是來自於生命本身,正是由於光合作用所造成的。在光合作用中,二氧化碳和水化合,產生了碳氫化合物和氧氣。

科學家分析的結果表明,大氣層中的氧氣,有99%是由光合作用產生的,隻有1%是由光解作用產生的。但是,這又產生了另外一個問題。

如果大氣中根本就沒有氧氣,太陽的紫外線就會直射地麵,可以殺死所有的細胞,那麼地球上最初的生命又是怎樣生存下去的呢?對此,科學家們解釋說,最初生物都是生活在水裏的,因而有效地避開了紫外線的照射。但是,它們又不可能完全生活在黑暗之中,還需要一定的光線來進行光合作用。由此可見,地球上最初的生命,生存環境是非常嚴酷的,因為沒有氧氣,太陽紫外線可以一直照射到水下十米。由此可以猜測,那時的生物,可能就是生活在這個深度以下,由於光的照射量很少,光合作用也很微弱,產生的氧氣也很少。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大氣中積累氧氣的濃度愈來愈大,照射到地麵的紫外線也就愈來愈少。於是水裏的生物也就漸漸上升,接受的陽光也就愈來愈多,產生的氧氣也就愈來愈多,後來終於浮上了水麵,並且爬上了陸地,使大地披上了綠色。最後,大氣中的氧氣愈積愈多,終於達到了現在的濃度。這就是地球大氣,從還原性大氣轉換成氧化性大氣的曆史。正因如此,我們才有了今天這樣可以自由呼吸的空氣。

就這樣,地球像是一個偉大的母親,用了大約10億年的時間,積累起了足夠的大氣,凝結成了大量的水分,衝刷出了江河,彙聚成了海洋,為生命這個嬰兒的誕生,奠定了豐厚的基礎,創造了優越的條件。

日積月累,時光飛逝,終於演變成適於人類和各種生物生長的現代大氣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