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家庭理財,財眼有高招(1 / 3)

財眼表現在家庭生活中,就是一個人的理財智慧和能力。善於理財,財富便可快速增長;理財不當,將使自己賺來的錢萎縮、甚至化為烏有。

人不理財,財不理人。隻有以財眼智慧精明理財,才能讓自己的財富不斷地升值增長。

1.理財是財富人生的重要課題

理財,簡言之就是“處理錢財”.理財方法的正誤與理財能力的高低,決定財富的多少。有的人也拚命賺錢,有的人也省吃儉用,但卻並沒有富起來,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便是缺乏正確的理財方法與較高的理財能力。所以理財是創富的重要課題。

在《聖經》中有這樣一個關於財富增長的故事:

一個財主把財產分成三份,分別托付給三位仆人,要他們善加管理。第一位仆人用這些錢做了各種投資;第二位仆人則買回原料製成商品出售;第三位仆人為安全起見,把錢埋在樹下。一年後財主詢問三位仆人理財的成果,前兩位仆人管理的財富均增長一倍,第三位則原物奉還。他向主人解釋說:“惟恐運用失當而遭到損失,所以將錢存在安全的地方,今天將它原封不動奉還。”

現實中也有一例關於財富增長的經典故事:

1896年諾貝爾獎創立之初有980萬美元基金,每年5位諾貝爾獎得主分獲100萬美元。初時諾貝爾獎金管委會訂立章程規定基金的投資政策是安全且有固定收益,例如存銀行或購公債。

但到了1953年,基金隻剩下330萬美元。此時管委會作出決定,將基金投資股票和房地產。

到1993年,基金總資產增長到2.7億美元。

從這兩個故事裏,我們可以看到,財富的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理財的方法。理財得當,財富便可迅速增加,而如果不會理財,或者理財不當,則不僅不能增加財富,而且還有可能使自己過去積聚的財富萎縮甚至損失。

不少人將富人致富的原因,直接歸因於他們生來富有、他們創業成功、他們比別人聰明、他們比別人努力或是他們比別人幸運。但是,家世、創業、聰明、努力與運氣並不能解釋所有致富的原因。我們都熟悉周圍的不少有錢人,他們並非出身在有錢人家,也不是什麼大生意人,也不見得很聰明,並且也不是都受過什麼高等教育,但他們卻硬是富了起來。靠什麼呢?靠他們較強的理財能力。

台灣理財專家黃培源研究大量致富者後,得出一個結論:有錢人中的1/3是天生的,1/3靠創業積累財富,1/3靠理財致富。他認為,誕生在富裕之家的人畢竟是少數,而創業成功的比率也隻有7%,因此,理財得當是普通百姓致富的最佳途徑。有人認為,理財不過是精打細算而已,最多隻是改善一下個人或者家庭的財務狀況,與我們的致富目標相差甚遠。其實這是非常錯誤的想法。理財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致富之道,而且利用理財致富,是人人可以做到的。

你不必是有錢人、不必是高收入者、不必是高學曆者、不必要具備專門的知識與高超技術、不必要靠運氣,你所需要的隻是正確的理財習慣。因此,一個人有沒有錢不重要,收入高低也不重要,影響一個人未來財富之多寡,在於有沒有學會理財,有沒有開始理財。這項工作看起來簡單,但做起來並不輕鬆,不過無論如何,都絕對值得你去做!

這是個變化迅速、財富充沛的時代,同時也是個強迫理財的時代。在市場經濟體製下,每個人均渴望發財致富,借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準或達到人生的目標。在這攸關未來財富地位的關鍵時代裏,你不能再對理財漠不關心,或者對投資一無所知。你必須趁早接受正確的理財觀念,不斷地提高自己的理財能力,從而才能在財富分配的過程中贏得勝利。

讀者不妨現在就檢查一下自己,你是否養成了較好的理財習慣?是否製定了明確的投資計劃?

這是決定我們能否致富的一個重要因素。大多數人將資產擺在金融機構而不投資,而一開始投資理財,又隻想快速致富。結果錢存在銀行發不了財,而從事快速致富的投資,反而弄得血本無歸。殊不知,致富要靠理財,理財要靠方法。不敢投資與盲目投資都是致富的大忌。

如何有效地利用每一分錢?如何及時地把握每一個投資機遇?理財的要訣就是開源和節流。所謂開源,便是爭取資金收入;所謂節流,便是計劃消費,預算開支。成功的理財可以增加收入,減少不必要的支出,改善個人或家庭的生活水平,從而使你走上富裕的道路。

財富就像一棵樹,是從一粒小小的種子開始長起來的,你所存的第一筆款項就是種子。而在種子長成大樹的過程中,還需要你精心地澆水、施肥、治蟲等,這就是理財。

隻播種不培育,種子是難以長成大樹的。因此,越快播下種子,越認真地培育樹苗,就會讓“錢”樹更快地長大,就能越快地在樹蔭下乘涼,越快采摘到財富果實。

2.理財是成功積累財富的神秘魔方

不少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對錢財運用,懶得理會,毫無計劃,有些人更寅吃卯糧,沒了就去借,或有錢就去賭,一旦出現個人財政困難時,才驀然警覺到自己失敗的原因,就是欠缺周詳的計劃與安排,從未考慮過完善理財積極投資。因此,無論是什麼階層的人,生活在哪個檔次上,必須製訂理財計劃,知道有錢該怎樣花,先買什麼,後買什麼,先忍哪種消費需求,後忍哪種消費需求,不狂花濫購……一個適當的理財計劃,猶如神秘的理財魔方,在不經意之間變幻莫測,積少成多。

(1)理財有利於提高生活保障

①理財能彌補失業的虧空如果有充足的儲蓄,而且又有好學曆和工作經驗,又年輕有為,短期的失業不如乘機去外地旅遊一番。失業隻是短暫的停職,不足為懼。但如果年紀已經不輕,學曆和經驗又不是太有用,家庭負擔又大,又家無恒產,失業會十分可怕,所以善於理財,更顯其重要性,可以帶給人們更多生活保障,即使遇到失業問題,由於長年累月的成功理財,積累了較為厚實的經濟基礎與經驗,就不會因突然的失業而茫然若失。

②理財能保障醫療費用之需在醫療費用不斷提高的情況下,有病進醫院也可能成為一種沉重的負擔。過去,所有藥品全由國家報銷,吃藥、打針、住院、開刀,均由國家負擔,一旦國家不再負擔,就找不到北,沒了魂魄,恨不能一了百了,因為患病,使家庭家徒四壁,同樣有一種愧對他人的感覺。如果較早有一個完善的理財計劃,就可以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

③理財能防遇意外不測之需不怕一萬,就怕萬一。不幸遇上意外而終身殘廢,走又走不得,坐又坐不得,又眼巴巴看見自己負累家人,那種心情真的比死亡還難受。惟一可以將負麵影響減到最低程度的就是有一個完善的財務計劃,一旦有這種不幸事情發生,也有保險的賠償,可以穩定度過下半生,不至於給家人帶來經濟負擔。即使自己是一家人收入的主要來源而遇上不幸時,也有保障,使家人生活仍然有依靠。

④理財能避免變故使家人生活陷入困境死生由命,但保障家人生活卻事在人為。一個家庭的頂梁柱突然斷裂,仿如天塌下來,其餘的人頓時六神無主,不知去哪裏弄錢,也不知將來的日子怎麼過,所以仍然要有完善的理財計劃。

(2)理財可獲得穩定收入

①理財能作為生活費用補貼這一個目標對那些喪失工作能力,或收入不多,希望有額外收入去補貼家計;或一些不幸的孤兒寡婦,年紀較大的人;學曆不高而升職困難等人很有用。有一份正職工作以外的收入補貼生活,保持生活質量,無論對自身與家庭都會產生一種穩定作用。

②理財能再投資,用錢生錢有穩定收入,額外的收入就可以慢慢再投資,比如除了有正職之外,因善於理財,每個月可以有穩定的幾千元額外收入。可以考慮置業收租,這穩定的額外收入可以作為分期付款之用,這就是再投資,用錢生錢,可謂“利滾利”.物業升值時,又可以使財務上更加完全,收入更豐富。

(3)理財可以對抗通貨膨脹近年來通貨膨脹已成為世界性疾病,如果你有收入,有積蓄,但不善於理財,你的積儲回報升值率可能每年都沒有通脹率那麼高,可謂計劃趕不上變化,變成積蓄連年貶值,十元錢變成五元錢。為了要對抗通貨膨脹帶來的貨幣貶值後果,你就要善於理財。

(4)理財可使資本增值

①理財能備下足夠的儲備有遠見,有大誌,希望將來做大生意,現在雖然沒有足夠本錢,隻有善於理財,有足夠儲備,他日就可以擁有做生意的本錢。沒有做生意的打算,但人有時不知道什麼時候會需要一筆錢用,理財的一個目標就是使人有足夠的儲備,在必要時可以動用,不至於彷徨無計,甚至要高息向人借錢,最慘的就是借貸無門,急於用錢,那時可能變成一愁莫展,走投無路。

②理財完善個人消費享受錢越多,享受也可以越多。就算你沒打算要做大生意,辛辛苦苦地打工,做生意,消費享受一下人生,也是應該和值得的。如果沒有一套的理財計劃,胡亂花錢,寅吃卯糧,就會變成奢侈無度。假使你在能力負擔範圍之內,有了完善理財計劃,合理地消費享受人生,提高生活情趣,這樣也不枉辛苦地工作。如果在世間幾十年,而不懂生活情趣,隻懂得苦熬,就會使生活變得沒有意義。

③理財能為掙錢而掙錢有人以掙錢為樂事,享受消費,而且生活水準很高,保本等目標為其次,或者有利潤就去投資,掙錢。那麼理財的工作做好,一樣可以助你達到這個目標。

3.樹立使你人生富裕的理財意識

與其說掙錢賺錢,不如說“理”錢,財富是理出來的。從許許多多的事實中,人們都可以發現,會理財,才能成為真正的有錢人。特別是起步階段,具有恰當合理的理財意識,基本上決定了未來的一切。

最起碼的有效的理財意識主要有以下三種:

(1)積少成多的原理

台灣著名企業家蔡萬霖當年的理財做法就很有參考價值。小時候媽媽做飯時,總是從定量的大米中抓出一把米放進小壇子裏,日積月累,竟節餘下來許多糧食。每當青黃不接的時候,取出來供全家食用,可解燃眉之急。這件事給蔡萬霖蔡萬春兄弟以深刻的啟迪,城裏的家庭婦女們假如每天將零用錢存上一點,天長地久就是一筆可觀的數字。

正是這個啟示,使得蔡氏兄弟開創了“十信”一元錢開戶的“幸福存款”儲蓄運動,正是這個運動,使他們完成了原始積累。

(2)尋找既體麵又能省錢的花錢方法

我們有時也有省錢的意識,比如買一台電腦,能少花一點是一點,於是,我們可能就會組裝一台,確實省了不少錢,但沒有解決問題,因為非品牌機的售後服務幾乎沒有,所以當電腦出了毛病時,又得自己掏錢修,修來修去,往往總價格比品牌機貴了一兩千塊。

有省錢意識,並不一定就是省了錢,還得會花錢會省錢。

(3)多賺現金的意識

再多的錢,如果隻是賬麵上的,對於年輕的創業者來說,未必是一件好事。在財務中,流動性最高的資產就是現金,同時也是最有價值的資產。在現代市場中,各種原料、產品的市場價值,由於流動的原因,往往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降低,而現金是進退自如的工具。所以,有人說,在這個市場現狀下,能賺就要多賺些現錢,萬一要賠的時候,也可以東山再起。

4.不指望存錢致富,但要為致富存錢

說理財從存錢開始,是因為隻有存錢才能積攢一定數量的金錢,這是贏得個人理財自由的基礎。如果一個人身無分文,自然就不存在理財自由的問題,將被理財所困擾。

一個人要是欠了一大筆債款,而又想克服貧困給他帶來的困擾,他就必須采取兩個步驟:一個是勤勞地工作;另外一個是盡量地節儉,以積攢金錢。

對許多家庭而言,每個月中拿出一定數量的工資存入銀行,一點也不困難,困難的是如何養成這樣一個習慣。

一定數額的存款可以增加成功機遇。有的人總是抱怨機遇對他不公平,而當機遇真正來的時候,他卻一點錢也拿不出來,眼睜睜地看著機遇消失。這裏還舉洛克菲勒的事例。

當洛克菲勒還是一個簿記員的時候,每周隻能拿到10美元的工資,但他堅持每周存入銀行5美元,這樣幾年下來,他就有了可觀的存款。這時在美國南部發現了石油,洛克菲勒以他商人的敏感覺得時機到了,但他的存款根本無法支付巨大的資金投入。於是他就以存款為抵押,借到了足夠的資金,開始了他向億萬富翁的征程。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也不乏這樣的實例。

2006年對於小張而言是痛失機遇的一年。一個長期做股票生意的朋友年初告訴他,股票生意將迎來一個大牛市的機遇,但他沒有足夠的資金,希望小張能夠借給他一點錢,倆人合夥。小張在一家效益很好的公司工作了將近十年,公司的獎金福利都很高,但小張從來就沒有儲蓄的意識,工資一來就花個精光,加上對朋友的話將信將疑,所以就沒有加以理睬。結果,不久大牛市出現,他的朋友大賺了一筆。

存錢能夠提高一個人應付危機的能力,也能在機遇突然到來時增加成功的機遇。存錢還能贏得別人的信賴。大銀行家摩根曾經說過:“我寧願貸款100萬給一個品質良好,且已經養成存錢習慣的人,也不願貸款1000元給一個品德差而花錢大手大腳的人。”

因此,養成存錢的習慣不僅僅能夠給自己積累一定的財富,更重要的是養成節約、有計劃開支的意識,這是學習理財技能的第一步。

要存錢就要製定好家庭預算,哪些屬於必須花的,哪些屬於可花可不花,一定要在預算中一一列舉,既不能因為要完成存錢的任務,而使自己的生活水平大幅度降低,也不能毫無計劃,有一分花一分。

當拿到一個月的工資後,可先不著急花掉,將家庭開支分類列出來,通常的分類是:生活必需品開支、靈活性開支、興趣開支、投資開支等。在開支類別明確後,可根據主次劃分,按比例確定計劃花費。在預算結束後,仔細計算能夠拿多少錢去存錢。總之,家庭預算,是養成存錢習慣的第一步,可以大大減少消費的盲目性,會使日子過得張弛有度。

其次,是了解國家有關的貨幣政策。因為隨著經濟形勢與國家經濟政策的不同,存錢利率在不停變化。要存錢就不能不對利率進行研究,考慮以怎樣的存錢方式最為劃算。

在存錢的時候一定要避免高利息的誘惑,選擇合法、正規的金融機構存款。當你走進某個金融機構時,首先確定這家金融機構的合法性,最便利的辦法是看一看有沒有營業執照和《金融機構營業許可證》,這是判斷一家銀行是否合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