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魯子敬(1 / 2)

“風哥,難道我們真的可以從此不管這世事的一切了嗎?”

“也許這世界本來就有它自己運轉的規律,我們……哼哼,又何必強求……”

“那你舍得嗎?”

“欣兒,現在我隻想好好的和你在一起,就我們兩個人,永遠……”

這是我和欣兒離開江夏時回首這座城市的一段對話。是的,我們離開了那裏,因為我們根本就不屬於那裏。我們要遠離這裏,遠離這場戰爭,遠離這種早就厭倦的生活……

我知道對於我們的突然離開大哥他們一定會有許多的不舍,可是不舍之中又參雜著多少其他的東西我們就不得而知了……現在這個社會已經讓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變得很複雜了,看不清也理不透。既然是這樣那麼好吧,那就算了,隨它去吧……

現在,可以自由的牽著欣兒的手漫步在鄉野之間,我覺得很滿足,也很幸福……

我記得以前我就向往著那種自由奔放的生活,後來在大漠做俘虜時似乎找到了些許感覺,所以我決定要到草原上去,和欣兒一起做一對快樂的、任意馳騁的草原駿馬……

按照合約孔明已隨魯肅來到了江東,一同商討抗曹大計。

其實所謂的孫劉聯盟主要還是靠江東方麵,劉備不僅是沒有兵馬,就算有他們也不會舍得全部拿來當做炮灰。再加上諸葛亮和江東簽署盟約時就已經表明己方隻能做援,不做主力。所以劉方也就是象征性的讓諸葛亮帶著些許人馬來江東助陣,而對外則謊稱其餘下兵馬隨時待命。對此江東很多文臣武將都覺得劉備隻讓一個不能打的諸葛亮前來太沒誠意,不過有一個人卻覺得這諸葛孔明其實比千軍萬馬還要危險,那就是周瑜。

並不是說周瑜對諸葛亮有什麼偏見,他隻是生氣諸葛亮用小倩被綁架的這件事情偷偷的和己方簽訂了這麼一條荒唐的盟約,這讓他覺得很憋屈。還有南郡摩擦時被諸葛亮暗算了一道至今傷勢還沒有完全康複。所以也就不怎麼待見這諸葛孔明了。有時候周瑜會突然想到似乎自從他遇到了這個後輩新人,交手數次自己居然就沒贏過他,而且還輸得是越來越慘……他不是心胸狹隘,隻是不服氣。周瑜這一輩子領軍打仗運籌帷幄,不敢說天下第一,但也沒有幾個人可以勝得過他了。可是這個剛剛出道的山野村夫卻讓他連吃敗仗,這讓一向傲視群雄的周瑜怎麼可能沒有些許情緒呢?所以雖然現在他們名義上是盟友,但周瑜還是想著怎樣尋個機會好好的挫挫這孔明的銳氣,殺殺他的威風,因為這不僅僅是為了他自己更是為了江東的未來。

“孔明啊,你也知道這公瑾的脾氣,一會見到他你們一定不要再像以前的那樣劍拔弩張了好不好,就當是給我魯肅個麵子,也讓我這個中間人好過點嘛。”在去往周瑜營房的路上,魯肅不停地叮囑著諸葛亮,恐怕他們又再相互的掐上了。現在曹操大軍就在眼前,孫劉聯盟可不能破啊。

沒錯,說話的這個人就是人稱“老實人”的魯肅。

魯肅(172~217),字子敬,今定遠東南鄉人。東漢建寧五年(172年)出生於一士族家庭;幼年喪父,由祖母撫養長大。他體貌魁偉,性格豪爽,喜讀書、好騎射。東漢末年,他眼見朝廷昏庸,官吏腐敗,社會動蕩,常召集鄉裏青少年練兵習武。他還仗義疏財,深得鄉人敬慕。當時,舒人周瑜為居巢(今巢縣)長,因缺糧向魯肅求助,魯肅將一倉3000斛糧食慷慨贈給周瑜。從此,二人結為好友,共謀大事。建安二年(197年),魯肅率領部屬百餘人隨周瑜到江南投奔孫權。孫權甚喜,請教天下大計。魯肅說:“漢室不可複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唯有鼎立江東,以觀天下。”建安十三年,曹操率20萬大軍南下。孫權部下多懼曹軍勢力,是降是和,大家意見紛紛,莫衷一是;而魯肅與周瑜力排眾議,堅決主戰。魯肅私下勸孫權說:“我們這些做臣子的投降曹操,仍可謀得一官半職,你若投降可就沒有安身之地了。”孫權醒悟,決心抗曹。接著魯肅與周瑜又建議孫權聯合劉備,共抗曹操。結果,孫、劉聯軍大敗曹軍於赤壁,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