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書《西遊記》
我們通常提到的四大名著指的是《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和《紅樓夢》。這個表述是按成書的先後排序的,並不反映四部著作的思想藝術水平的高低。現在學術界基本上有一個共識,就是在這四部著作中成就最高的是《紅樓夢》,其次是《西遊記》,而後才是《水滸傳》和《三國演義》。這個順序正好和成書的順序是逆向的。這種逆向,反映了藝術作品逐漸走向成熟的一個過程,是科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
在這四大名著中,每部著作都有自己的讀者群。古人有“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的提法。意思是怕年輕人看了《水滸傳》,血氣方剛,動刀動槍,殺人放火的;老人看了《三國演義》會更加重城府,易動心機,包藏禍心;《紅樓夢》呢,因為它內容的特殊性,必須是心智成熟以後的人才可以欣賞。這麼盤點下來,我們所說的四大名著就隻有《西遊記》才是適合所有人閱讀的一本著作。老少皆宜,雅俗共賞。小孩子可以把它當作童話去讀,青少年可以從中感受神話的瑰麗氣勢,成年人則可以從中體悟人生,獲取智慧,欣賞中國古代文化,觀照世間風俗萬相。
作為中華民族的後人,作為中華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承者,我們有必要也有義務去欣賞和品讀《西遊記》。
現在的古代文學史教材把《西遊記》界定為是一部神魔小說,而事實上很多人隻是把它當作神話甚至是童話去閱讀的。許多人都認為它除了人物怪異,情節離奇以外沒有什麼。所以本該所有人都好好品讀的一部著作卻隻成了一部小孩子才讀才看的作品,實在是民族文化的一大遺憾。
其實,《西遊記》是一部偉大的著作。美國的大百科全書的編者給過它一個非常有高度的評價,他們認為“中國的《西遊記》是一本內容豐富思想高遠的著作。”我個人認為,《西遊記》的偉大可以從內容和思想兩個角度加以闡釋——第一,《西遊記》是一部囊括中國古代文化的偉大小說。
從某種意義上講,一部《西遊記》也就是一部中國古代文化的百科全書。從作品的謀篇布局,到小說人物情節,甚至是一個小小的細節,都處處可以感受到中國古代文化的神奇魅力。
第二,《西遊記》包含了廣大的人生智慧。
《西遊記》是一部演繹人生的小說,是一本談“修心”的作品。這一點,魯迅等一批“五四”時期的學者都是給予充分認可的。
在所有欣賞《西遊記》的角度中,從人生的角度切入是最貼切、最豐滿的。本書的很多觀點即是由此生發出來的。
此外,《西遊記》神幻的藝術魅力,也給後世留下了無盡的精神財富。
在此,我選出一些我個人對《西遊記》關於思想和藝術的發散性思考與大家交流——孫悟空從石頭到猴子(書中多稱猿),到猴王,再到齊天大聖、鬥戰勝佛,終於功行圓滿。其實這一段孫悟空出生,成長,成熟的經曆,每一個細節都滲透著深刻的人生智慧,生活哲學,世事幻想,乃至科學命題。
《西遊記》從天上寫到地下,從山上寫到水裏,從天宮寫到幽冥,從東土寫到西天,從妖魔寫到神佛,從五百年前寫到一千年後,跨度之大,範疇之廣是其他幾部名著無法比擬的。《三國演義》寫得很豐厚無非是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一二百年的曆史;《水滸傳》很宏闊也無非是百八十人一二十年的風雲沉浮;《紅樓夢》算是百科全書,也無非是一個大家庭幾百號人在一起的家長裏短,興衰成敗。而《西遊記》則不然,上下五百年,倏忽十萬八千裏,帶讀者神遊於童話和神話的玄幻離奇之中,暢快之餘,靜坐思之,又不能不有曆史和現實的諷喻之感。這是《西遊記》最難得之筆。
《西遊記》的思維跳躍性是很多著作不能比擬的。那種大開大合,縱橫捭闔的氣勢,讓人讀來暢快之極。比如金箍棒大可以捅天,小可以像繡花針藏在耳朵裏。筋鬥雲一去十萬八千裏,可謂壯哉!然而卻飛不出如來佛祖的手心,豈不奇哉!像牛魔王家裏的芭蕉扇,紅孩兒嘴裏的三昧真火,青牛怪手中的金剛琢等等。這種奇思妙想,恐怕隻有在《莊子》裏才可以尋到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