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開拓一片新天地》一書的作者梁利人是同行,又有大體相近的履曆,讀利人的書稿,好像重回故裏,格外親切。
該書作者在《把報紙辦得更精彩》一文中有一段很動情的表述:“每每看到好的文章、圖片和策劃,都會使你為之一振,使你興奮,使你不能不為編采人員的聰明才智和勤奮努力而感動。”我能想象得出,利人每天上班後的第一件事——站在編輯部評報欄前,收獲自己匠心獨運編輯出來的新一天的報紙時,從心底湧動出的那種難以掩飾的滿足和歡樂。
收獲總是會給人帶來喜悅。農民要忙碌一年才有一個收成;工人要一個月或者數個月才能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被組裝出廠;而報人卻可以一天收獲一次。
報人是幸運的,辦報是快樂的。說快樂,其實首先是辛苦,苦盡甜來,苦後有樂,樂在其中。圈內人都知道,辦報是個苦差事。據統計,在引起過勞病的各種職業中,報業是排在前三名的。特別是像利人這樣做總編輯的,有時真有點“苦不堪言”。
——總編輯得領會上級領導精神。別人可以不在其位,不管其事,看點輕鬆愉快的閑書,但總編輯不行。不論你個人感不感興趣,作為一種職務責任、一種職業意識,你必須時時關注,並且還得下工夫領會上級黨委的意圖,否則,就會連你自己都不知道該把報紙引向何方。
——總編輯得了解下情。說到底了解上級精神,是為了更好地貫徹到群眾中去,並且作為橋梁和紐帶,還要把下麵的呼聲、願望反映到領導機關上來——這如今也成了報紙的一個重要功能。為了做好最難作的上下結合的文章,也使自己對編輯部的指導更有底氣,就得帶頭往下跑。自然跑也不白跑,利人不是說了嗎——“下去走走,益處多多”。
——總編輯又“總是在編輯”,每天都要從浩瀚的文稿中獨具慧眼地、敏銳地把那些閃光的稿件遴選出來,作標題,加按語,精處理。總編輯要承擔起報紙第一出版人和第一檢查員的職責,上夜班,守土把關,不可以有絲毫懈怠。縱然如此,也難免出問題。出了問題怎麼辦?承擔責任,寫檢討。向領導機關檢討,向讀者檢討,還不能有絲毫怨言。
但是話說回來,所有這一切,都是有規矩可依的,是有原則可遵循的,是有規律可把握的,因而是可控製的。利人書中的許多章節都告訴我們,掌握了規律,就有了自由,許多難點都可以變得相對簡單,舉重可以若輕,苦中也有了快樂。
利人是成功者。這本書不經意地描繪了梁利人總編輯的成功軌跡,介紹了他的成功之道。該書的上編多為理論研究,下編多為工作部署。但有一個特點:理論研究是基於新聞工作的實際,連選題都是目前新聞工作中亟待解決的問題,理論是對新聞工作最實際的最新概括與總結;工作部署中又不乏以最新的新聞理論研究成果為指導。利人的成功之處,恰恰就在於把新聞理論的研究與指導新聞實踐結合起來。帶著新聞實踐中的各種問題去研究,用研究成果指導、推進新聞實踐。該書對新聞的各個環節都作了較為深入的探索。言論、要聞,政務報道、經濟報道、社會新聞、輿論監督、圖片新聞、標題版麵,凡是辦報所能涉及的環節,該書都作了規律性的探索。說起來,對新聞業務多一點理性的認識,對於做總編輯的人來講,還真是尤為重要。總編輯在部署工作、組織戰役宣傳時,多一些從理性方麵的闡述,可能更能說服部下,更易於把隊伍組織起來。因為“理解了的更容易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