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後期(即抗戰初期),中國出現了一股愛國知識分子奔赴延安的潮流,有人稱之為“聖地洪流”。著名詩人何其芳如此描繪當時的情形:“延安的城門成天開著。成天有從各個方向走來的青年,背著行李,燃燒著希望,走進這城門。學習﹑歌唱,過著緊張的快活的日子。”那麼,到底是什麼力量吸引了他們從海外﹑從全國各地紛紛奔赴延安?他們抵達延安,看到了怎樣的“延安風景”,又感受到了怎樣的“延安精神”?
“書海鉤沉·延安紀實”係列,從諸多描寫延安的紀實作品中遴選出三部作品:著名作家蕭軍先生的《側麵——從臨汾到延安》,著名作家陳學昭女士的《延安訪問記》,著名記者﹑雜文家趙超構先生的《延安一月》。這些作品將有助於解答上述疑問。《側麵——從臨汾到延安》紀錄了以作家蕭軍為代表的革命知識分子在奔赴延安途中所感受到的“聖地延安”所處的真實的中國社會環境;《延安訪問記》紀錄了一位女性作家敏銳而細膩的感受中的延安知識分子生活﹑工作等各個方麵的真實情形;《延安一月》紀錄了有著“國統區新聞記者”身份的趙超構站在“國民的公正觀點”立場上,對延安進行的一些“輪廓的報道”﹑“忠實的介紹”和“自由的批評”。
值得一提的是,《側麵——從臨汾到延安》亦從“側麵”見證了蕭軍﹑蕭紅從此分離的情形,有重要的文學研究資料價值;《延安訪問記》則被譽為“中國報告文學史上的一朵奇葩”;《延安一月》更是被毛澤東稱讚為:“能在重慶這個地方發表這樣的文章,作者的膽識是可貴的。”周恩來把這篇報道比作中國記者寫的《西行漫記》。要而言之,這些作品盡管立場不同,著眼點各異,但都不失“紀實精神”。
牢記曆史,從曆史中汲取養分,獲得正能量。借助文字的力量,重溫老一輩革命家“延安精神”的魅力,從而更清晰地觀照我們當下的社會生活,迎接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到來。是為此次出版之大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