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宗抱著一絲渺茫的希望從長安趕赴揚州,沒想到真的見到了日思夜想的愛妻沈珍珠,但珍珠依然要留在民間不願意隨他回京,李豫勉強不得,加上幽蘭的一番說辭,消除了代宗李豫的顧慮,做出妥協,欣然接受珍珠留在揚州,同時珍珠也做出讓步,答應李豫有時間可以到揚州小聚,不再逃避,同時叮囑李豫,自己在揚州這件事萬萬不能告訴適兒,一定要適兒習慣下來她的不存在,要讓他把多的經曆放在政事上,早點變得強大,李豫思前想後覺得雖然這樣對兒子有些殘忍,但既然珍珠不願回京,也隻能讓這樣,孩子終究有一天要脫離父母的庇護,這也未嚐不是件好事,所以一一應允。
重返京師的皇上心情大好,隻是一想到珍珠交給自己的任務就有點頭疼,但又不能不履行,有了珍珠給他的希望,他逐漸的習慣了當一個真正的帝王,每次就寢之前,小順子拿來牌冊,他也會按章履行不再拒絕。隻是他很少記得哪位嬪妃,短短幾年,他的子嗣也算豐盈,在此期間,他最開心的就是有機會到揚州與珍珠小聚,但這樣的機會一年之中隻有四次,其餘時間,他還得呆在皇宮,大部分空閑的時間都在回憶,久而久之,他迷上了佛教,他覺得自己並不適合當一個好皇帝,希望適兒能膽大事,不像他這個父親,煩亂的心事隻能靠誦經來平靜
珍珠在民間的生意越做越大,各地不單遍布了百彙坊理念的店麵,還增設了銀號,最讓幽蘭忙的是除了教百興書院的學生就是幫珍珠帶女兒,幽蘭對這個女孩喜歡的不得了,剛剛牙牙學語就會叫她姨娘了,每次李豫過來也會把她抱在懷裏逗上半天,雖然宮裏他不止一個女兒,可珍珠為他添的這個女兒他尤為喜愛,長得也像極了珍珠
多年間由珍珠的中間聯係,李豫與雲南王閣羅鳳達成協議,就在決定重修舊好之時,唐代宗大曆十四年,即779年,閣羅鳳開心之餘不幸去世,其孫異牟尋繼位,秉承爺爺的遺訓,助大唐平定吐蕃,但表麵上卻不敢輕易動容,依然與吐蕃想盡,隻是無意配合吐蕃抗唐。阿玢得知父親去世傷心不已,好在以嫁為人妻,娶她的不是旁人,是當初想奉命要殺她父親的那二十個小夥子中的一位,二人情投意合,現在掌管著富貴居和銀號的生意。
有人會說大唐如果養兵徐瑞,用對人,就大唐這麼大的一個國還怕他吐蕃嗎,要滅吐蕃豈不是輕而易舉,但事實上,大唐是拿吐蕃沒辦法的,要想滅掉吐蕃不僅要遠征,就高原氣候而言,對大唐也是不利,大唐多次征伐吐蕃都無功而返,更何況自安史之亂後,唐勢力一落千丈,所以才有了之前吐蕃趁機能進駐長安,使得代宗棄城而走這一段。
沈珍珠的兒子太子李適業已能安朝政,李豫多次請求珍珠是時候隱退了,自己太累了,年紀也大了,再這樣兩地分別,恐怕有一天真的就再也見不到了,珍珠同意,可是年剛剛五十三歲的皇上精力尚旺,就這樣宣布退位,出宮隱居,別說朝臣反對,就是適兒也不可能同意
779年五月,幽蘭收到皇上的親筆書信,信上的內容很簡單-----‘朕泣求於你,往昔你可以讓珍珠無人認得,那今日你定要助朕離開皇宮,無人察覺。’
這是唐代宗想破腦袋才想到的唯一可行的脫身的辦法,幽蘭將這件事和珍珠言明
“姐姐,這個不失為一良策,隻是他出來了,那誰代替他呢?”
“這個妹妹就放心吧,隻有死人不會說話,想必皇上駕崩,也是正常的事。”
“這樣不好吧,那..”珍珠一想到要拿具他人屍體換出李豫,那豈不是還要殺一個人,想到此,珍珠心裏好生為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