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I心理學指出,人們的身體常在自覺或不自覺中傳遞著許多信息,而這就是肢體語言。肢體語言是說“不”的無聲武器。如人們在不經意間流露的眼神、動作以及肢體的暗示等,都可能表明他們在拒絕。
肢體語言也可以說“不”
在很多時候,我們不能隻聽對方說的話,還要觀察對方的肢體語言,看清楚對方的“潛意識”和“真意思”。
你有沒有過遇到這樣的情況:當看到年邁的老人忐忑地過馬路,你想過去攙扶一把,老人的身體一邊偏離你,一邊擺著手說“謝謝,不必了”;當看到抱著重物的人過天橋時,你想過去幫忙,對方卻瞥了你一眼,繼續前行了……看,“身體偏離”“擺手”“瞥你一眼”都是很明顯的拒絕的肢體語言。在生活中,這樣用肢體語言的拒絕還有很多。
周末,李然和李同去見了同學馬剛。大學畢業後,馬剛開始從商,且生意做得風生水起。李然這次的目的很明確,就是想向馬剛借些錢,畢竟都是多年的好友了。
見麵之後,三個人就聊起了大學時的事情,很是高興。幾個人聊著聊著,天色就不早了。本來想開口借錢,但李然見大家都這麼高興,就想還是再等等吧。聊到興致之處,馬剛說起了和李然不打不相識,成為好朋友的事情。這麼一聽,李然心裏很是高興:這小子,竟然還記得那麼清楚。原本對借錢之事有所顧慮的她,就不再猶豫了。慢慢地,李然就把話題轉向了自己開店,但資金不夠的事情上。
一聽她說要開店,馬剛表示出了極大的興趣,還感慨道:“沒想到,曾經的弱女子也要當老板了。”可當李然提出向馬剛借錢的時候,馬剛一下子變得不自然了,他一邊說:“老同學之間幫忙是應該的,應該的……”一邊苦笑地端起酒杯抿了一口,還時不時地伸手去調整自己的袖扣。李然一聽馬剛答應借錢了,隻顧著高興,也沒有關注對方的肢體語言。就這樣,一個小型的同學聚會散了,雙方嘴裏說著再約時間見麵。
可沒想到,等馬剛的車開走後,一旁的李同對她說:“你不要高興得太早了,我覺得馬剛是在敷衍我們,他根本就沒打算借錢給我們。”
聽她這麼一說,李然就不高興了,說:“怎麼會呢,你剛剛沒聽見他說老同學之間幫忙是應該的嗎,而且還說再約時間見麵的啊!這不就是說他答應借錢給我們了嗎?!”
“那不過是他口頭上說說罷了!你別忘了,我大學修的是心理學。馬剛在說答應幫忙的時候,神情很不自然,你沒看見他端起酒杯卻沒喝,時不時擺弄他的袖扣,完全心不在焉。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就是拒絕的意思。隻不過他作為一個場麵人物,沒有把拒絕的動作做得那麼明顯罷了!不過,他的細微動作可逃不過我的眼睛。”李同對李然解釋說。
李然聽著李同的話似乎有些道理,但她還是不願相信,畢竟這麼多年的同學關係了,如果不願意幫忙可以直接說啊!李然賭氣似的說:“你等著看好了,明天我就去找他,把錢借回來。”李同聳聳肩,意思是說那就等著看好了。
第二天早上,李然如約給馬剛打電話,馬剛沒有接。過了一個多小時,她又給他打了個電話,這回馬剛接聽了。一說要借錢,馬剛就找了個理由,委婉地拒絕了她。
此時,李然才真正相信李同的話,原來肢體語言真的能拒絕人,隻是自己沒發覺而已。
所謂“聽其言觀其行”,在請求別人時,我們不要因一時高興忘記初衷,昏了頭腦;而是要理智地對待,細心地觀察對方的言行舉止。要知道,人是很複雜的動物,需要運用多方麵的觀察和彼此談話的情緒來判斷對方真正的意思,千萬別因單一的表情或眼神而下結論。不然的話,隻能讓自己在人際交往中陷入被動的地步,令自己陷入麻煩或尷尬中。
此外,當你因某件事跟對方麵對麵交流時,對方拿水杯或其他東西的一隻手臂搭在了另外一隻手臂上,恰巧這隻手臂放置在胸前的位置,那麼很遺憾,對方不僅無意聽你的話,也不會對你實施幫助。因為他在很明確地告訴你:“不要再想了!我是不會幫助你的。”他的這個動作看似無意,卻表達了自己要拒絕的想法。
誌明在一家事業單位上班,待遇非常不錯。他們辦公室有四個人,誌明、小陳、王姐,還有老張。閑時,他們總聚在一起聊家長裏短,幾個大老爺們兒跟中年婦女沒什麼區別。當然,他們聊的時候會格外小心,因為上司的辦公室就在隔壁,害怕隔牆有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