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關節與風濕病篇(1)(1 / 1)

重症小兒麻痹後遺症矯形手術

重症小兒麻痹後遺症矯形手術的優選法

我們自1986年以來,收治重症兒麻患者260例占20%,本文重點討論重症兒麻後遺患者手術方案的優選法。

小兒麻痹後遺症以其不對稱、不均衡肌癱和畸形為特點。由於畸形繁多,肌力的殘餘部分各異,會引起醫生的一時惶惑,導致臨床手術舉措失當。一個癱瘓廣泛、畸形嚴重而複雜的小兒麻痹後遺症患者在一個肢體上,需要作多種不同類別的手術,供選擇實施的手術方法有十幾種甚至上百種,能夠製訂出幾個甚至十幾個手術方案,這些不同類別的手術方法,術後肢體固定的時間長短不一,康複的方法不同,應用不當或組合不妥,可能會出現事倍功半,甚至適得其反的結果。若能在供選擇的手術方法中選擇最優的手術方法,製定最佳的手術方案,則能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肢的功能。

一、最優手術方法或最佳手術方案的標準

1.功能和畸形改善,達到病人及家屬均滿意的效果。

2.不破壞或減弱原有功能。

3.無近期或遠期並發症。

4.手術創傷小,次數少,病人痛苦輕,康複周期短,安全係數大,經濟花費少。

5.多次手術,當次及以後手術效果互不影響。

大家知道,0.618是意大利畫家達·芬奇首先命名為“黃金係數”的,我國數學家華羅庚用此係數證明了優選法公式:(最大點一最小點)×0.618+最小點二第一點優異部位。

我們運用優選法的優選部位及運籌學中的決策論和最優組合論,可以綜合分析各個手術方法在解決某種畸形或重建某項功能的優缺點,不同的手術法在組合時,如何配布才能相得益彰、增加療效。爬行患者之所以不能站立行走,這因為嚴重的髖、膝、踝、足部畸形,重力線不正常造成的。髖、膝關節屈曲畸形是優先解決的主要矛盾和部位,是第一優選矯正部位,髖關節是聯結軀幹及下腳的樞紐,髖關節的穩定與動力恢複是保證下肢功能的關鍵。負重力線被糾正,這樣給患者奠定了站立的基礎。然後將列出的手術方式組合成一個或幾個手術方案,再論證。實施這個手術方案後,是否能在預定的時間內,達到確定的短形康複目標,如此就是優選法和運籌思想在實際操作中的具體應用。

二、典型舉例

某女,20歲,無業,3歲患兒麻後下肢臀大肌、臀中肌、髂腰肌、股內收肌、肌四頭肌、脛前、脛後肌肌力全部0級,闊筋膜張肌3級,縫匠肌肌力3級,胭繩肌力2級,小腿三頭肌,腓骨長短肌4級,趾屈伸肌肌力5級,屈髖畸形,屈膝畸形l6,馬蹄足36,足外翻中度,趾鵝頸畸形,患肢短縮4.6cm,X片示左髖關節頭臼關節基本正常,右下肢脊柱及雙上肢基本正常扶單拐行走。

三、手術方案

1.第一方案:①髂骨截骨延長十股骨髁上截骨十跟距融合。②骶棘肌移位代臀肌。③腹外斜肌十腹直肌代股四頭肌+蹠筋膜鬆解+跟腱延長。

2.第二方案:①髖部軟組織鬆解,股骨髁上截骨。②跟腱延長+足二關節融合術。③股骨一次延長術。④骶棘肌+腹外斜肌移位代臀肌。⑤腹直肌移位代肌四頭肌。

3.第三方案:①髖部軟組織鬆解+跟距關節融合。②脛骨高位截骨延長。③股骨髁上截骨+蹠筋膜鬆解,跟腱延長+腓骨長肌代脛前肌。④背闊肌+骶棘肌移位代臀肌。⑤腹直肌或腹外斜肌移位代股四頭肌。

以上列舉的三個手術方案任擇其一付諸實施,如手術操作無誤,術後康複合理,皆可達到預定的矯形康複目標。因此,製定的三個方案都是正確的。但是究竟哪個方案,既能達到醫療目標,又能減少患者的手術次數、醫療費用及治療周期。我們盛用優蠢陸中的0.618法和運籌學中的“最優組合論”略作分析對照即可看出,後兩個方案事術次數多(5次),治療周期長(3年左右),經濟耗費大。第一方案僅需3次手術,約需2年時間,即可完成治療計劃,故優選此方案。實踐證明,這一手術方案的製定,手術程序的安排,符合優選法和運籌學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