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最怕無恥,人一無恥便“如病者閉喉,雖有神丹,不得入腹矣!”道德的力量主要來自兩個方麵:一是社會輿論的外在力量,二是主觀情感的內在力量。兩者相比,內心情感的培養就更為重要,因為外在力量隻有通過內在力量才能產生效果。一個人如果能夠辨別榮辱是非,能夠“行己有恥”,就會自覺地反省錯誤,就能主動調整自己的失態行為。故清代王豫在《燕窗日記》中說:“士不可一刻忘卻恥字。”
無恥之人必然殃及自身,因為一個無羞恥觀念的人,會無所顧忌,無所不為。人若如此,什麼損人利己、傷天害理之事都可以幹得出來,其結果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那麼各種災禍都會降臨在他身上,不僅會使自己身敗名裂,而且會影響和敗壞社會的風氣。
知恥源於智。一個愚昧無知的人,往往是一個榮辱不分的混沌者。做一個有文化素養和道德素養的智者,才能分清是非,明白義理,辨明榮辱,才能在日常生活中以理智來克製和征服自己,才能做到“人壞念將起時,隻覺得可恥便有轉機”。
“知恥近乎勇。”一個人知恥,便可以反省自責,從而把恥化為奮發向上的勇氣和力量。“馮子材知恥為勇”的故事就說明了這個道理。公元一八八五年,法軍大舉向中國進攻。此時年逾七旬的馮老將軍感到,如若喪師失地,不僅是邊關將士個人的恥辱,而且是中華民族的恥辱,所以他能勇冠三軍,帶領兩個兒子相榮、相華和將士們英勇殺敵,殺得侵略者望而生畏,“翻岩越澗而竄”。馮子材和邊關軍民麵對侵略者同仇敵愾,“成敗利鈍非所睹,人人效命誓死拒,萬眾一心誰敢侮”。馮子材及其部下將士在抗敵中取得重大勝利,皆因知恥之故。事實證明,知恥是一種內向的憤怒。一個人知恥,特別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知恥,便會把億萬人的憤怒凝聚成追求平等、光明、進步的巨大力量,它就會像一隻蜷伏下來的雄獅,準備撲向前去。過去的中華民族就是這樣一種形象。那時候外敵肆意入侵,國破家亡,民不聊生,這奇恥大辱使得人民大眾忍無可忍,奮起抗爭,終於獲得了解放與自由,人民大眾成了國家的主人。
自尊者方知恥。古人說得好:“人看得自己貴重,方能有恥。”一個自愛自重的人,當其“壞念將起時,隻覺得可恥便有轉機”;當他做了一件不道德之事,便會受到良心的譴責,便會產生羞恥感,這種內心發出的自責是對自己違背道德規範行為的否定性的評價。現在社會上有的人,對強調道德規範、強調知恥自尊十分反感,認為這些隻是束縛人的教條,無意義的空談。殊不知,一個社會如果沒有道德製衡,人人都變成無恥之徒,這個社會難道還會正常運轉嗎?人們的生活還會有起碼的安全感嗎?所以,我們要通過自身修養,自我淨化,使自己成為知羞明恥、行己有恥的人。
92.驕傲也許不使人落後,卻足以致人於死命
百川有餘水,大海無滿波。其量各相懸,賢愚不同科。
——孟郊
謙虛謹慎是一種良好的道德品質。謙虛指虛心、不自滿,能接受別人的意見和批評。它包括兩個要素:虛懷若穀的精神和實事求是的態度。謹慎則是指細致嚴謹、小心慎重,有嚴密的科學態度和很強的責任心。《尚書·大禹謨》說:“滿招損,謙受益。”意思是驕傲自滿會招來損害,謙虛謹慎能得到益處。這是我國古代總結出來的為人處世的道理。事實上,古往今來,對人類做出重要貢獻的思想家、政治家、科學家,大都是謙虛謹慎的人。
我們為什麼要提倡謙虛謹慎呢?因為,人們對於新事物總是有一個從無知到有知、從淺入深逐步認識的過程。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和所要掌握的知識、技能是無限的,而一個人無論多麼聰明、多麼有才華,他的知識和本領也是非常有限的。因此,每個人都應持謙虛態度,不斷學習、不斷進取。一個人無論經驗多麼豐富,在錯綜複雜的客觀事物麵前,對問題的認識和處理也難免失於偏頗。因此,在待人接物和處理問題時,一定要持謹慎態度,切忌急躁輕率、魯莽冒失。
一個謙虛的人,有自知之明,能夠比較清醒地認識自己的優點和缺點,能夠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能夠正確處理個人和他人、個人和集體的關係。一個謹慎的人,為人嚴謹慎重,觀察事物深入細致,分析問題縝密周全,待人接物熱情而不輕浮。
謙虛謹慎的對立麵是驕傲自滿。驕傲自滿的人自以為了不起,看不起別人,聽不進批評意見,不接受新事物,有了點成績就停步不前,盛氣淩人。比如,有的人學習上有了點收獲或者工作上有了點成績,就揚揚自得起來;有的人事業上有了點成就或者有了點名氣,就忘乎所以;有的人走上領導崗位或者職務提升了,就“官升脾氣長”……
驕傲自滿是一個可怕的陷阱,使人不能自拔,以致招來失敗的禍殃。《三國演義》有關馬謖失街亭和關公走麥城的故事,使人頗得教益。馬謖為什麼會丟掉戰略要地街亭呢?是他不諳兵法、平庸無能嗎?不是。此人熟讀兵法,才氣過人,平素深受諸葛亮器重。當司馬懿的大軍向街亭推進時,馬謖自告奮勇,請求帶兵前去鎮守。行前,他聽不進諸葛亮對作戰形勢深謀遠慮的分析,自恃“某自幼熟讀兵書,頗知兵法,豈一街亭不能守耶?”及到街亭,又驕傲輕敵,違背諸葛亮所指授的具體作戰部署,並拒絕接受副將王平的正確意見。結果街亭失守,毀掉了諸葛亮進軍中原的大計,導致了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悲劇。
曾經“過五關斬六將”的關羽,文武雙全,勇冠三軍,但他驕傲自大,目中無人。東吳的大將陸遜、呂蒙正是利用了關羽這個弱點,設下“驕其心,懈其備”以取荊州的巧計,使關羽落得個失荊州,走麥城,一敗塗地,身首異處的可悲結局。
驕傲是無知的別名,自滿是智慧的盡頭。人們常用“夜郎自大”形容驕傲自滿。夜郎本是個小國,之所以自大,就是因為夜郎國王閉目塞聽,所看到的黔中諸國都比夜郎小。其實,當時離它並不太遠的漢朝,不知要大它多少倍!或許有人說,驕傲的人並不都像夜郎國王那樣無知,其中有的人還是有些才華的,馬謖、關羽不就是很有本事的人嗎?這種看法雖有一定道理,但並不全麵。常言道:人上有人,天外有天。你在某個方麵有些本事,但在這方麵比你本事大的還大有人在,又有什麼可值得驕傲的呢?事實上,真正既有本事又胸懷大誌的人是不會驕傲的,倒是那些一知半解甚至愚昧無知的人最容易驕傲。他們驕傲的本錢有大有小,即使沒有本錢也可以驕傲,不是有人僅僅因為年紀輕而驕傲,有人又僅僅因為年紀大而驕傲嗎?甚至連自己的長相也可以成為驕傲的資本。有則寓言說,長頸鹿因能吃到幾米高的樹葉而驕傲,小山羊卻因能從籬笆縫中鑽進去吃草而驕傲。總之,越無知,越容易找到驕傲的理由。
謙虛的人,虛心而求實,所以也往往是謹慎的人。謹慎的人,深思而熟慮,所以也往往是謙虛的人。謙虛謹慎的人,才持重穩健,足智多謀。諸葛亮本躬耕於南陽,後受劉備三顧而出,運籌帷幄,輔佐劉備從無立身之地到三分天下。諸葛亮能成此大業,是與他“生唯謹慎”分不開的。
謙虛謹慎,可以使人不斷進取,建功立業;也可以使人於功成業就之時,防驕戒奢。縱觀古今,傑出人物大多一生謙虛謹慎,即使在功勳顯赫、位極權重之時,也能嚴於律己,廉潔奉公,死而後已。有些為官者,之所以頤指氣使,專橫跋扈,以權謀私,貪贓枉法,鋪張擺闊,肆意浪費,無不是以驕傲自滿為開端。真是:曆覽古今多少事,成由謙遜敗由驕。
我國古代一些有遠見的政治家曾反複論述過謙虛謹慎和驕傲自滿對事業成敗的關係。諸葛亮說:“將不可驕,驕則失敗,失敗則人離,人離則眾叛。”唐朝名相魏征說:“念高危,則思謙衝而自牧;懼滿盈,則思江海下百川。”意思是,想到地位高帶來的危險,就應該謙虛謹慎,加強自我修養;害怕驕傲自滿招來損失,就應該有江海一樣能容納各方彙集來的河流那樣的度量。諸葛亮和魏征的這些話,今天仍值得我們借鑒。
93.學會“會說話”與“說好話”
與人善言,暖於布帛;傷人之言,深於矛戟。
——《荀子·榮辱》
印度的著名詩人泰戈爾在他的《飛鳥集》中曾寫下這樣的一句話:“我的朋友,你的語聲飄蕩在我的心裏,像那海水的低吟聲繚繞在靜聽著的鬆林之間。”這也可以說是對嘉語溫馨的形象化注釋。美好的話語如蔚藍的海水輕吟,撫慰著蔥蘢的鬆林,使人頓感縷縷溫馨湧上心頭。中華民族乃禮儀之邦,運用嘉語美言進行人際交往,從而體現出民族的美德與風範,已是發端於千百年前的事情了。荀子曾說:“言語之美,穆穆皇皇。”清代汪琬《屐硯齋記》雲:“采擇其嘉言善行,以為楷模而備當世之用。”梁啟超在其《三十自述》中說他四歲便聆聽父親“言古豪傑哲人嘉言懿行”。荀子在強調語言之美時還提出“故與人善言,暖於布帛;傷人之言,深於矛戟”,意思是說,贈人以善言讓人感動,比布帛還要溫暖。布帛隻能暖人之體,善言卻是暖於人心;中傷別人的言語,比矛刺戟紮還要刺痛人心。所以古代哲人主張,品德高尚的人說話一定要與人為善,使人從自己的言談中受到鼓勵,感到溫暖;不要讓別人聽了你的話感到沮喪、消極甚至受到傷害。
中國有一句富有哲理的民諺: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善良、美好、真誠的語言,能給人以溫暖,給人以美感,給人以啟迪。嘉語在人際交往中十分重要,它不僅能使人廣交朋友、發展友誼、取得成功,而且能使交往雙方的情操得到陶冶,心態得到調整和修煉。
要做到嘉語溫馨是一件不易之事,它需要加強以下四個方麵的修養:
一要實事求是。這是嘉語的本質和基礎。嘉語不僅僅是好聽的話或是別人愛聽的話,它還包括那些好的建議和批評。唐代魏征敢於求實,耿直無私,直言不諱,唐太宗在許多方麵得益於魏征的諫言。實事求是是立言之本,是嘉語的第一要素,是支持嘉言大廈的基石。離開這一點,無論你口氣多麼柔和,口才多麼流利,詞藻多麼華美,語勢多麼奪人,至多隻能是一些好聽的話,難以成為有益於事業、有益於他人的嘉言。
二要有好的態度。一個人能否做到嘉語溫馨,不單是個語言問題,更主要的是個待人的態度問題。態度是由三種因素構成的,即心理因素、感情因素和行為因素。其中感情因素尤為重要,因為人的態度是紮根於情感之中的。一個人隻有對他人懷有深厚的感情,才能待人熱情,才能做到嘉語溫馨。
三要有美的心靈。要做到語言質樸而不浮華,簡潔而不冗長,含蓄而不直露,熱情而不過度,不單需要有語言的表述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美好的心靈和崇高的境界。一個虛偽的人,很難口出嘉語,一些好聽的話也許是口是心非,甚至是口蜜腹劍。如果一個人有良好的心地和教養,那麼這心地與教養就像是座花園,而嘉語美言便是這座花園中開放的花朵。這種花朵式的語言正如古人說的那樣:“贈人以言,重於金石珠玉;勸人以言,美於黼黻文章;聽人以言,樂於鍾鼓琴瑟。”這樣的語言是一個人高尚情懷和良好心靈的表現與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