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你要慶幸這隻是痛苦,而不是災難(1)(1 / 3)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經曆各種各樣的挫折和失敗,我們可能會失戀,會失業,會遭逢劫難,會麵臨失敗,會遭人排擠,會受到打壓,也許你總是抱怨和恐懼。但事實上,你真的應該感到慶幸,因為這些隻是痛苦,隻是生活對你所施加的一些小懲罰而已,可能使你感到難堪,可能會剝奪你的所得,可能會擊毀你的願望,或者是對你造成一定的傷害,但是這些痛苦並不是不可修複的,它隻是一種折磨,而不是像那些具有毀滅性的災難性事件一樣,徹底剝奪你的幸福,徹底擊潰你的意誌,甚至奪走你的生命。所以很多時候,你應該重新振作起來,畢竟這些小小的痛苦還沒有讓你真的失去一切。

1痛苦不是生活的全部,它不能成為打敗你的理由

有個人準備自殺,佛祖看到後救下了他,然後問他為什麼要想不開,這個人非常悲傷地說:“我很痛苦,現在我的工作丟掉了,我的女人也離我而去,還有我的——”佛祖打斷他的話:“那麼你的生活還剩下什麼呢?”這個人搖搖頭說:“好像沒有。”佛祖說:“你很健康,你有關心自己的父母兄弟,還有支持自己的朋友,你有更多的自由時間可以支配,你或許還有讓人羨慕的一技之長,這些難道不是你該感到慶幸的嗎?”這個人聽後,恍然大悟,於是感到很羞愧。

實際上,很多時候,這個尋死覓活的人就是我們的原型,一旦遇到什麼不如意的事情,我們就喜歡把問題想得很嚴重,就覺得自己的人生暗無天日,認為自己所經曆的一切都會是一場噩夢。可是我們卻因此而忽略了生活中的那些亮點,實際上盡管磨難重重、困難重重,可是生活中仍舊有很多值得開心的事情,仍舊有很多值得珍視的東西,痛苦並不是生活的全部,挫折和失敗也不是生活的格調,我們還有屬於自己的成功和幸福。

20世紀20年代,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愛德華·桑戴克提出了“暈輪效應”。他經過多年的研究,發現了一個很奇怪的心理現象,那就是人們在判斷他人和認知他人的過程中,通常從局部出發,往往由對方身上的某一個點、某一個麵開始,直接擴散得出整體印象。比如當我們發現某個人身上的優點時,他就很可能會被這些“好”籠罩起來,然後被賦予一切好的品質。如果你過於看重對方身上的某個缺陷,那麼他就會被“不好”的光環所籠罩,這時候你會認為對方是一個壞人,而他身上所有的品質都是壞的。

愛德華認為“暈輪效應”也存在於自我認知方麵,很多人實際上常常會這樣片麵地看待自己,比如當他們看到自己的缺陷或者痛苦時,會認為自己渾身都是缺陷,會認為自己事事都不如意順心,從而產生自卑心理。但事實上情況並非如此,我們的情況並沒有那麼糟糕,我們的人生也並非都是不幸。

“暈輪效應”實際上影響了自我認知,影響了我們對於生活的看法,也影響了我們的情緒。亞洲賭王何鴻燊早年的時候在賭場中失手,結果將身上的錢輸了個精光,回家之後,他意外發現床底的枕頭下竟然還藏著20港元,心裏非常高興。雖然他那一次輸掉了幾千港元,但是仍然說:“這是倒黴的一天中,唯一值得高興的事情。”這個細節後來成為了賭王津津樂道的話題,他常常對身邊人說:“老天不會將我們趕盡殺絕的,一個人也不會徹底倒黴,總還有一些事會讓你感到高興和知足。”

心理學家認為人是很容易感到絕望的,一旦打擊超出了心理承受範圍,人們就會覺得自己的一切都被毀掉了。當然生活實際上並沒有剝奪你的一切,在你承受痛苦的時候,其實還有很多幸福的東西存在,還有很多有趣味的事情在你身邊徘徊,隻要你能夠發現那些亮點,能夠發現那些沒有被摧毀的方麵,你就能夠感覺到希望的存在。

俄國作家高爾基早年的時候非常貧困,由於父親死得很早,母親將他寄養在外祖父家,當時家裏沒有錢供養他讀書,而且外祖父家本來就人口眾多,因此外祖父要求高爾基從小獨立,要懂得自己掙錢養活自己。那時候他嚐盡了人情的冷暖,尤其是在外打工的時候,常常遭受老板的鞭打和辱罵。

高爾基感到很沮喪,他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總是如此倒黴,為什麼不能像其他的孩子那樣有一個幸福而完整的童年。那種痛苦和自卑感時時折磨著他幼小的心靈,使得他變得沉默寡言。可是後來他接觸了書本,發現那上麵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有很多自己聞所未聞的東西,還有很多能夠增長學問的知識。這些書幾乎成為高爾基生命中唯一感興趣的東西,他如饑似渴拚命地將腦袋埋在裏麵。正因為有了新的興趣愛好,高爾基的思想漸漸發生了變化,他不再抱怨生活,不再那麼自卑,反而對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體會。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他渴望上大學,渴望學習更加係統的知識,而此時他對生活變得更有信心,他覺得自己的生活依然很痛苦,但是讀書成為了一個宣泄口,成為了唯一的幸福源泉,正因為這樣,他的性格變得堅毅,內心也變得更加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