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趙奇同誌談農業講話1(1 / 3)

如何把我省農業搞上去——在遼寧省委黨校第三期幹部讀書班上報告的第二部分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把全國工作的著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今春中央工作會議和五屆人大二次會議提出用三年時間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為了把農業搞上去,黨中央和國務院采取了一係列重大措施。中央發了關於發展農業的兩個文件,增加了對農業的投資,穩定糧食征購“一定五年”的政策不變,並在“一定五年”的基礎上減少征購五十億斤,提高農副產品的收購價格。把我省農業搞上去,這是黨中央、國務院賦予我們各級黨委、“革委會”和廣大農村幹部及全省人民的光榮任務。完成這一任務,一不能等,二不能靠,等和靠是上不去的。怎麼辦?隻有靠我們幹上去。隻要我們認真貫徹中央關於國民經濟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牢固樹立以農業為基礎的思想,認真貫徹執行中央關於農業的兩個文件,深入開展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解放思想,開動機器,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努力工作,把政策落實好,把經營管理搞好,把科學技術抓好,調動各方麵的積極因素,把農業搞上去是完全可以辦到的。

全省到1981年,計劃糧食總產量要達到二百三十八億斤,比1978年提高百分之十一,油料和經濟作物單位麵積產量超過曆史最高水平,林業、牧業、社隊企業等都要有一個較大幅度的發展,提高林業、牧業和農村工作的比重。實現上述目標,我們要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要進一步貫徹黨在農村的各項經濟政策,搞好經營管理,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的社會主義積極性

我們要在思想上加強對農民的社會主義教育的同時,在經濟上充分關心他們的物質利益,在政治上保障他們的民主權利。調動還是挫傷農民的積極性,這是促進農業發展還是使農業倒退的關鍵所在,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新中國三十年的實踐證明,要加快農業的發展,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最主要的是要有一個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麵;其次是政策對頭,切實按照社會主義經濟規律辦事;再就是按自然規律辦事,不搞瞎指揮。第一個五年計劃和三年經濟恢複時期,我省和全國一樣,政策比較穩定,群眾熱情高漲,農業生產發展較快。這八年間全省糧食平均每年遞增百分之四點七。1958年的大躍進中,廣大人民群眾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想敢做的革命熱情是非常可貴的,但由於我們領導社會主義農業既缺乏經驗,又缺乏清醒的頭腦,犯了“瞎指揮”、“浮誇風”、“共產風”的錯誤,再加上嚴重的自然災害,我省糧食總產量到1960年,由1958年的一百四十億斤,一下子就降到七十二億斤,還低於解放初期的水平。在黨中央、毛澤東、周恩來等同誌的領導下,經過全國人民的努力,我們用了比較短的時間,糾正了工作中的缺點和錯誤,戰勝了困難,使農業很快地得到恢複。1963年到1965年這三年間,我省糧食產量平均每年遞增百分之十三點四,1965年總產量回升到一百三十四億斤。當時很多人對困難看得比較重,認為沒有五年、七年時間恢複不過來,為什麼恢複得這麼快?就是中央發了《六十條》,政策對了頭。在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間,糧食產量雖然有了一定的增長,但這裏有很多虛假現象:一是浮誇,數字有水分;二是毀林種糧,砍果樹種糧,擠掉了棉花、油料、蔬菜及其他經濟作物。不但破壞了農業經濟的合理結構,而且還給城鄉人民生活帶來很大困難。油過去我們是調出省,在保證城市每人每月五兩油的情況下,還要調出二千多萬斤,1968年後每人每月隻供應三兩,還要調入三千多萬斤。蔬菜供應緊張,連蒜和大蔥都吃不上。很多社隊雖然糧食產量有了一定的增長,但社員收入減少,成了“窮先進”。全省人均收入從1966年到1976年的十年間每年平均隻增加一元多錢。群眾氣憤地把這種單純追求糧食產量的做法叫做:“以糧為網,一網打盡。”粉碎“四人幫”以後,抓綱治國,撥亂反正,黨的政策得到落實,群眾積極性高漲,幹勁大,農業生產持續增長。有的農村幹部深有感觸地說:“吃了政策的飯,得了政策的利。”“政策對了頭,一步一層樓。”因此,我們要把農業搞上去,還是要靠堅定不移地執行黨的各項政策,保護和調動農民的積極性。

我們的各級黨委在落實政策方麵做了大量的工作,成效是顯著的。但是還有很大的差距,一是不平衡,二是對一些政策還需結合實際進一步具體化,三是還有很多新情況、新問題需要我們去研究、去解決。當前,我們的各級幹部、主要是各級領導幹部,在落實政策上仍然有思想不夠解放、心有餘悸的問題。在哪些方麵心有餘悸呢?一是兩個“凡是”,二是過去批判的,三是大寨經驗。凡是涉及到這幾個問題的,就思前想後,顧慮重重,照基層幹部的說法,總是膽突突的。這是當前落實政策的主要障礙,究其原因,我看主要有三條:

一是怕右。有的同誌說:“解放以來沒有一個人因犯‘左’的錯誤而受處分的,都是因為犯右的錯誤而受處分。左邊一個‘坑’,右邊一個‘坑’,最後還得掉在右邊的‘坑’裏。”當然左、右都不好,但問題不是真正的“右”。從農業合作化以來的曆次運動中,一直反右,使“左”的東西逐漸多起來了,到林彪、“四人幫”橫行時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搞亂了人們的思想。“寧左勿右”,遇事“左三分”,“左”是方法問題,右是立場問題,久而久之,無形中在人們的思想中形成觀念,紮下了根。當前,我們落實各項政策是不是真“右”了,不是的。這裏大多數同誌是因為消極地接受過去的所謂經驗教訓,或是林彪、“四人幫”的極左路線的流毒沒有肅清,因此怕犯“右”的錯誤,也有的人是由於“左”視眼太重的原因。

二怕擴大差別,產生兩極分化。認為分配領域裏的平均主義是天然合理的,錯誤地把平均主義看成是“共產主義因素”。“四人幫”就是揮舞著這根大棒,破壞黨的按勞分配政策的。我說,平均主義是小資產階級思想的反映,就是到了共產主義社會也不能搞平均主義,也是要有差別的。沒有差別就沒有動力。不承認差別,就是否定社會主義按勞分配原則。因此,平均主義是反動的,反社會主義的。平均主義的思想幹部有,群眾也有,上下都存在。新民縣的一個公社養豬場規定,一個飼養員飼養二十一頭母豬,一年要求成活二百七十三個仔豬,一個仔豬喂五十天,長十五斤,多成活一個仔豬獎勵兩元,每增重一斤,獎勵一角錢。有一個飼養員豬下崽時晝夜不回家,眼睛都熬紅了,上半年得獎金一百八十多元。但其他社員“眼紅”了,書記也“眼紅”了,非要提高定額、縮小差別或拉平不可。對社員家庭副業也有這個情況。有的戶房前屋後多種幾棵樹,或者長成大樹了,就有人“眼紅”,有的戶多養了幾頭母豬或牛、羊、蜂也有人“眼紅”。同誌們試想,這樣怎麼能鼓勵社員上進,調動其為社會主義創造財富的積極性呢!

三是怕富。誰富就掐誰的尖,窮革命富變修,富就是資本主義,越窮越好,越窮越革命。我們共產黨,過去群眾叫“窮黨”,是領導窮人求解放、鬧翻身的黨。因為窮,要翻身,要革命,才加入共產黨。革了命,翻了身,還受窮,那誰還入黨呢?我們社會主義國家已經三十年了,還不能使廣大人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搞來搞去搞了個窮社會主義。這怎麼能行呢?群眾就會懷疑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了,就會懷疑我們共產黨了,我們也要脫離群眾了。當然,這不能怪我們黨,主要是林彪、“四人幫”的幹擾破壞,但我們教訓也不少。當前“窮光彩富可怕”的錯誤思想在不少同誌中還沒有解決,根深蒂固。有的同誌對黨中央提出的要“使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就是想不通,認為使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和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有矛盾。有什麼矛盾呢?沒有矛盾,要辯證地理解這個問題。沒有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就沒有共同富裕,誰富了就掐誰尖,那誰富呢?隻有大家一樣窮,共同貧窮。有的怕富了出資本主義。當然對資本主義是要怕的,不但要怕,還要堅決反對。前些年我們批資本主義,實際批了社會主義基本原則。除此之外,在落實政策上還有不懂不會不信的問題。群眾就怕政策變,什麼“春定夏變秋不算”,“春天講政策,秋天變政策,冬天批政策”。還有的叫做“一怕社會亂,二怕班子換,三怕政策變,四怕不兌現”。為了全麵地正確地落實農村經濟政策,就要求我們完整地、準確地理解和掌握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係,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徹底批判林彪、“四人幫”的極左路線,解放思想,衝破禁區。不管是過去挨了批的,還是不符合大寨經驗的,凡是被實踐證明是正確的就要堅持,就要理直氣壯地、大膽地去幹、去落實,不要總是前怕狼後怕虎。

要加強農村人民公社經營管理,提高管理水平。真正用經濟的辦法、經濟的手段管理經濟。農業現代化,同時也要求我們管理的科學化、現代化。現在我們管理水平很低、問題很多,主要是生產無計劃,勞動力管理混亂,勞動效率不高,不講經濟核算,生產不計成本,損失浪費嚴重,增產不增收,多勞不多得,分配不兌現。一個公社擁有幾萬人口,上千上萬的勞動力,有幾萬畝耕地和大量的機械設備,還有林、牧、副、漁各業,社隊企業等,是一個大規模的綜合性的農業企業。一個生產隊也有幾十戶,幾百口人,也是一個不小的農業企業。管理好是不容易的。因此經營管理工作是一項很重要的工作。它直接關係到農業的發展,關係到農業現代化的實現,還直接關係到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如去年全省生產費用占總收入的百分之三十九點三。如果生產費用下降百分之五,全省就是二點四億元。又如我省人多地少,資源豐富。人多,是個很大的人力資源。由於管理不善,把人力資源多的優越性給抵消了。全省五千七百萬畝耕地,有六百多萬名勞動力,用不了這麼多,有三百萬就夠了。多餘的人怎麼解決,有的解決得好,向生產的深度廣度進軍。多數解決得不好,用降低勞動生產率的辦法解決,兩個人的活五個人幹,人多人少都混那麼一點地。這麼大的人力資源不能充分利用,這是極大的浪費。我覺得我們在經營管理工作上,一是費用太高,二是勞動力浪費,三是自然資源沒有很好的管理和利用。加強經營管理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經營管理不外乎是計劃管理、勞動管理、財務管理、物資管理和技術管理,還要加強經營管理隊伍的建設。

二、搞好自然資源的調查和農業區劃,加強對自然資源的管理利用

發展農業生產,除了前麵講的按經濟規律辦事以外,還必須按自然規律辦事。這就首先要搞自然資源調查,根據我省的自然條件作出農業區劃,把農業生產的布局調整得更合適一些,這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一項基礎性的工作,意義重大。現在,我們這方麵的工作正在著手積極進行。

開展農業自然資源調查,就是要摸清我省自然資源的家底。自然資源包括水、土、生、氣。如何把這些資源利用好、保護好、管理好和培植好?首先是保護、管理、培植,然後才是利用,這樣才能越利用越多,使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我們現在是保護、管理很差,有點掠奪式的利用,使資源越來越少,越來越枯竭。有些資源利用得還很不夠,是不是每一個山頭、每一塊土地、每一畝水麵都利用好了呢?沒有。對生物的利用、氣的利用就更差了。如用植物秸棵養牛、羊、豬,轉化為肉,用牲口的糞搞沼氣,變成生物能,廢料變成糞肥,這樣利用就多了一些,而現在我們的自然資源浪費是嚴重的。農業自然資源調查和農業區劃在一些先進的國家都非常重視。美國搞了保護自然資源的各種法律。南斯拉夫根據自然、經濟和生產的地域特點,全國劃為穀物、果樹、畜牧、橄欖、亞熱帶作物五個農業區,按區確定了主要生產內容和進行農業現代化的建設。我們要向這個方向努力。

我省總麵積二億一千八百六十一萬畝,大體上是“六山一水三分田”。根據氣候、雨量、土壤、地形、經濟等不同特點,大體可以劃分五大片:

(一)東部山區。撫順、清原、新賓、本溪、桓仁、寬甸、鳳城,還有岫岩、西豐以及其他縣的一部分公社,要以林為主,農牧副漁全麵發展,要立足一分田,建設好八分山。這裏涉及到一個林糧關係問題,有的同誌提出,在那裏確定以林為主,要減少征購糧,增加返銷糧,這個要求我認為是合理的。但是,目前我省糧食還不能自給,全國糧食也比較緊。確定了這個方針,就是一大進步,就要上上下下向這個方向去努力,不能把這個方針和農業對立起來。林糧是一對矛盾,但又互相依存,互相促進。在東部山區還有一些林茂糧豐的典型社隊,他們的經驗使人很受啟發。

(二)遼南沿海丘陵區(蓋縣以南,東溝縣以西)無霜期長,氣候溫和,人多地少有精耕細作的習慣,適合發展一年兩熟製,是我省蘋果、小麥、花生的主要產區。

(三)遼西山區。朝陽、錦州山區各縣。荒山禿嶺較多,幹旱少雨,土地瘠薄,水土流失嚴重,糧食產量不高不穩,又是我省棉花、水果的主要產區之一。

(四)西北部風沙區。建平、北票、阜新、彰武、康平等縣。風沙幹旱,人少地多,土地瘠薄,耕作粗糙,糧食產量很低,適合發展畜牧業和小油料作物。這裏要農牧並舉,全麵發展,逐步建成我省新的畜牧業和油料基地。

(五)中部平原區。北至昌圖,西至黑山,南至營口。地勢平坦,地質肥沃,氣候溫和,低窪易澇,盛產水稻、大豆、玉米、高粱,是全省的商品糧基地。

就全省來說粗略地分了五大片,在每一片內,每一個縣、每一個公社、每一個大隊、每一個生產隊內,情況也不盡相同,要因地製宜地確定自己的建設方向,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漁則漁,適合發展什麼就發展什麼,適合種什麼就種什麼,適地適種。

三、堅持“以糧為綱,全麵發展”,走農林牧相結合,農工商一條龍的發展道路

“四人幫”及其在遼寧的死黨一夥,到處揮舞“不吃虧心糧”的大棒,大搞“一刀切”,大砍所謂“雜耍”,造成危害很大。第一,破壞了農業內部的比例關係,造成農業結構極不合理;第二,違背適地適種和適合發展什麼就發展什麼的原則;第三,破壞了生態係統平衡;第四,給城鄉人民生活帶來很大困難。“以糧為綱,全麵發展,因地製宜,適當集中”的方針,它反映了自然規律和農業內部的比例關係。糧食是農業的基礎,九億人口吃飯是個大事。前麵講到,現在全國平均每人占有糧食六百多斤,而美國為二千七百五十斤,羅馬尼亞為一千九百八十四斤,蘇聯為一千八百八十二斤,法國為一千二百六十二斤。而我們糧食消耗量卻又很高,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平均每人每年吃糧不過二百多斤,我們要吃四百斤以上。原因就是我們的肉少、油少、奶少、糖少、蛋少。所以,我們對糧食生產還要抓緊。同時,要增加油料生產,輕工業原料生產。即糧、棉、油、麻、絲、茶、糖、菜、煙、果、藥、雜十二個字都要發展,一個也不能丟。這些年的實踐證明,孤立地抓糧食是抓不上去的。

農林牧要並舉,農林牧副漁要全麵發展,使農業內部結構逐漸趨於合理。現在世界上一些經濟發達的國家,一般都是畜牧業、林業的比重大於農業,我們也要努力向這個方向發展。大力植樹造林,提高森林覆蓋率。世界上平均每人占有林二十畝,我國每人二畝,我省有一點六畝,是很低的。森林覆蓋率在一個國家內達到百分之三十並且分布均勻,才能基本保持自然環境特別是農業小氣候的相對穩定和水、熱條件的相對穩定。林木多了,可以給人們的工作、學習、休息造成一個美好的環境,為農業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條件。加快畜牧業的發展,為人民生活提供更多的肉、蛋,逐步改變人們的食物構成。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每人每天食用的食物中含有蛋白質七十克,我們隻有六克。總之,我們不能隻在那幾千萬畝耕地上做文章,要把一切有利條件都充分利用起來。把各方麵的潛力都挖掘出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草吃肉”,“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為了高速度發展農業,一定要重視發展社隊工業,做到農工副一齊上。這是使農民富裕起來、安排剩餘勞動力、為農業現代化積累資金的重要途徑,也是實現城鄉結合、工農結合、逐步縮小三大差別的戰略措施。1978年,全省社隊工業總產值為二十一多億元,利潤用於農業投資的有二億六千萬元,相當於國家對全省農業投資的百分之八十三點五,其中用於農業機械化五千九百萬元,為國家對全省農機投資的百分之一百五十五點四。我省發展社隊工業的條件很好,但發展得不快,不平衡。1978年社隊企業產值江蘇七十億元,山東六十億元,河北四十一點二億元,我省在全國占第七位。我們一定要加快發展速度。社隊企業在發展方向、經營管理等方麵也需要調整、改革、整頓和提高。

農工商聯合企業是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我省確定在沈陽、旅大、鞍山市郊農場和大窪縣試辦。把國營農場建設成為生產、加工、銷售綜合經營的農工商聯合企業,在農業現代化中發揮帶頭示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