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年的醞釀之後,《世界全史第二季》又和大家見麵了。以前我們都是講三個朝代,那是因為我實在不好把那三個朝代和以後的衍生的兩個時代割裂開來分析。因為雖然從經濟史的角度來看,我是應該將春秋和戰國兩個時代分開來寫,可是無奈,政治和文化史是這兩個時代不能割斷的硬傷。
為了保證這兩個時代的有序結合,又能避免經濟史的大變動,我們隻能將曆史寫到310BC,因為隻有這樣分才是真正的恰當,理由如下;
公元前311年,秦國發生了一件大事,秦惠文王贏駟病逝,這讓秦國的形勢又陷入了混亂之中,即位的是不足二十歲的嬴蕩,這讓七國割據勢力的未來又微妙起來。
公元前310年的齊國,雖然表麵一團和氣,但是齊宣王已經到了執政的末期,朝政雖然還可以,但是鄒忌、田忌、孫臏等一大批有才幹的人非逃即老,根本派不上用場了。另一方麵的原因我就不劇透了,在作品中我會一一給大家解釋到。
公元前310年的楚國,雖然國家很強大,但是隻是外強中幹的一種表現。他們這個時期的國王還是那位老糊塗蟲——楚懷王,這位楚懷王除了把他的兄長屈原得罪了,而且還信任自己的侄子和兒子,將屈原流放。公元前310年的趙國,因為有趙武靈王的改革,蒸蒸日上的國力已經遠非以前能比,所以趙國可以和秦國一決高下的時代從這個時候開始了。韓國照樣是窮得底掉兒,就連申不害的改革也沒有起多大的作用,韓國的韓王基本上都是自保的那一派,所以韓國的國運遲遲不見好轉,這才是致命因素。魏國雖然是戰國最先起來的一路人,但是在經曆了三代之衰之後,國力也是一天不如一天,所以他們也不能承擔統一的任務。燕國此刻還沒有真正的強大起來,他隻是一個邊遠的小國。可能是因為中國現在的首都在那時沒有得到更好的開發。可是在寫這部小說之前,我並沒有想好這部書的名字,一開始我給這部小說命名為《世界全史之秦楚》,可是因為秦國是唯一被承認的統一王朝,而西楚霸王項羽則是被塗畫成了一個割據諸侯,這就是曆史的扭曲。所以為了配合《大秦帝國第三部》的熱播,我特意將名字稍微的一改動,變成了《世界全史之大秦帝國》,這就是現在大家所看到的作品了。我寫曆史的宗旨就是“曆史事實與自己論述相結合,將真實的曆史教給大家”,記住,我寫的曆史都是真實的曆史,並非杜撰出來的。曆史事實清晰明了,請大家監督。我覺得光是說出來,並不能表現出我的論文水平,還是在寫作之中體現出我的獨特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