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力法則:一個埋藏千年的秘密

吸引力法則這個說法,盡管被很多的作家廣泛應用,但並沒有一個一致的定義。然而,在“新思想主義者”(新思想主義是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美國發生的一場思維運動,主要發起者為當時的心理學家、作家和醫生等,影響非常廣泛)眼中,普遍的共識是吸引力法則,意思為“相似的吸引相似的”,並把它應用到有意識的渴望中。就是說:一個人的思想(有意識的和無意識的)、感情和信念會引起物理世界的變化,即吸引與上述思想一致的積極或消極的經驗,且通過或不通過行動獲得這樣的經驗。這個過程一直被描述為“吸引力法則的和諧共振”或“你獲得你所想的;你的思想決定你的經曆”。

這個說法與新思想的信念和實踐緊緊相連,它最普遍的定義從其中產生,但它也在其他深奧的領域如神秘主義和神學中長期有效(並得到更複雜的發展)。近來,新思想運動在100年前的觀念通過2006年的電影《秘密》而重新大為流行。

物理世界不通過任何物理作用而能改變的觀念一直遭到批評。因此,科學界舉出法則這個科學詞彙的誤用和倡導吸引力法則者及一些新思想運動和精神性廣泛支持者所作的聲明缺乏科學證據。

其實,吸引力法則背後的觀念並不新鮮。這個觀念可以在印度教中找到。由於印度教在神學上的影響,它在早期的神學教程中也提到。在1877年,“吸引力法則”被赫勒娜·布拉娃特斯琪(HelenaBlavatsky)在她第一本關於深奧的神秘學說的書——《揭開伊西斯的神秘麵紗:古老智慧傳統的秘密》中提到。在1902年,一個與吸引力法則相似的原理,但不叫這個說法,在詹姆斯·艾倫寫的《像一個人那樣思考》中被提到。這個題目來源於古代的《猶太箴言書》第23章第7句:“一個人在他的心裏怎麼想,他就怎樣。”

真正研究吸引力法則的鼻祖是威廉·沃克·阿特金森,在他的新思想主義書籍中第一次運用這個說法,即《吸引力法則——神奇的個人磁場效應》。阿特金森是《新思想》雜誌的編輯,信奉印度教,是一位印度大師的學生,還是100多本各種各樣關於宗教、神靈和神秘等主題書的作者。接下來,“吸引力法則”這一概念在當時很多的作家、心理學家的著作中得到廣泛的介紹,如華勒斯·華特斯的《失落的百年致富聖經》、查爾斯·哈尼爾的《矽穀禁書》、羅伯特·柯裏爾的《秘密》係列叢書、拿破侖·希爾的《思考致富》等著作都對“吸引力法則”進行了大量的闡述。

到20世紀中期,並持續到21世紀早期,不同的作者在一個術語範圍內闡述這個主題,諸如積極思考、精神科學、新思想、實用形而上學、心理科學、宗教科學和神聖科學等。

2006年,一部建立在“吸引力法則”的基礎上、名為《秘密》的電影得到發行,進而發展為一本同名的書籍。這一成功的電影和書籍在美國的媒體上得到廣泛的關注,從《星期六夜生活》(SaturdayNightLive)到《奧普拉·溫弗瑞脫口秀》(TheOprahWinfreyShow)都報道了這一現象。2006年9月,一本埃斯特·希克斯(EstherHicks)寫的名為《吸引法則》的書上了《紐約時報》(NewYorkTimes)的暢銷書排行榜。也是在2006年,演講家貝斯(Beth)和李·麥克采恩(LeeMcCain)出版他們的書籍《感激生活:活生生的吸引力法則》;該書成為一本暢銷書,緊接著他們收到演講邀約,並在《奧普拉和朋友》

(OprahandFriend)XM廣播節目中接受采訪,其中他們把他們積極的職業道路的轉變歸因於吸引力法則。

許多接受吸引力法則作為正確生活的指導的人們,以他們對宇宙和宇宙法則的信念為基礎;正是如此,對於他們,法則的本質不是科學地被安置,“法則”這個詞帶有同樣的信念基礎,就像來自其他非科學的“律令”那樣有價值,例如“因果法則”和十條戒律。在那些遵守各種新思想的人中,這尤其正確。新思想主義者遵循的一個普遍方法是,通過積極的斷言練習來應用吸引力法則。

一些更現代的吸引力法則研究者宣稱,它(吸引力法則)在量子力學中有科學根基。他們認為,思想具有一種吸引相似能量的能量。為了控製這種能量,人們必須練習四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