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是一種特殊的行為規範,製約著我們最基本的行為處世,促使我們對自己和他人的言行在是非、善惡、公私、榮恥等方麵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它通常存在於我們的認知和社會的輿論之中,依靠社會輿論的約束和人們的覺悟來實現,所以說它約束的範圍涉及每一個人在社會中的行為和思想,一旦有所違反都必將受到社會的唾棄和輿論的譴責。
第一節 什麼是人格
人格的定義
漢語字典中“人格”一詞在生活中有多種含義。有道德上的人格,它指一個人的品德和操守;有法律意義上的人格,它指享有法律地位的人;有文學意義上的人格,它指人物心理的獨特性和典型性。在心理學上,由於心理學家各自的研究取向不同,對人格的看法也有很大差異。我們認為,人格是構成一個人的思想、情感及行為的特有統合模式,這個獨特模式包含了一個人區別於他人的、穩定而統一的心理品質。
每一個人的人格是在遺傳、成長環境、教育體係等諸多因素的互相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遺傳基因、生長和教育環境形成不同的心理特征。因此,沒有人格完全一樣的人。俗話說“人心不同,各有其麵”,這就是人格的獨特性。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人與人之間沒有共同之處。在人格的形成和發展中,有生物因素的製約作用,也有社會因素的作用。人格作為一個人的整體特質,包括其心理特點,當然也包括人與人之間內在和外在相同的地方,比如每一個民族、階級的人都有著極其相同的心理特點。
每個人在自身行為中偶然表現出來的一種心理傾向和心理特征並不能完全代表他的人格。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裏的“秉性”其實就是指人格。當然,人格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年紀的增長、心理的成熟和環境的變化,人格也有可能或多或少地發生變化,這是人格可塑性的一麵,正因為人格具有可塑性,才能培養和發展人格。
除此之外,人格也決定著一個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決定一個人的命運,所以是成敗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當挫折和苦難來臨時,強者可以奮發拚搏,弱者則會一蹶不振,這就是人格功能的根本表現。心理學對人格的定義是:個人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係統的獨特的反應方式,它由個人在遺傳、環境、成熟、學習等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且具有很大的穩定性。
這是一個非常普遍的問題,就像海上行駛的船隻,必須按照正確的航線行駛。否則,船越大越有觸礁沉沒的危險。國際2l世紀教育委員會說過這樣一句話:“教育既應提供一個複雜的、不斷變動的世界的地圖,又應提供有助於在這個世界上航行的指南針。”
“指南針”指的就是要培養一個健康的人格,如果沒有能夠把孩子培養成一個“人”,即使培養成為一個“才”,也會存在很多問題。
什麼是人格?
這是一個很學術的名詞,事實上,人格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感受到,比如一個小孩若有著樂觀自信的性格,不怕失敗,聰明而有活力,我們就說這個孩子具有健康的人格。若一個孩子常常沒有安全感,而且很自卑,或喜歡攻擊別人,我們便會覺得這個孩子可能有人格障礙。
簡單地說,每個人的行為、心理都有一些特征,這些特征的總和就是人格。人格的形成是先天的遺傳因素和後天的環境、教育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人格的形成
行為遺傳學的研究結果顯示,遺傳對人格的影響占到了50%。但是,人格發展也會受到個人的生活環境以及社會曆史條件的影響。
班都拉說:“一個人行為的獲得是對他人的行為、態度和各種反應的模仿和認同,如同孩子經常模仿父母的行為、語言等。”
埃裏克森說:“人在生長過程中有一種注意外界的需要,並與外界相互作用,而個人的健全人格正是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
羅傑斯說:“理想的自我概念是個體希望的自我形象。人格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麵是自我與現實之間的和諧,以及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之間的和諧。”
因此,後天的環境、教育等諸多因素對一個人的人格發展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教授高玉祥也認為,家庭、學校、生活這三個因素在一個人的全部成長過程中一直起著重要作用。高玉祥先生對這些研究進行了概括,在他看來,人格與個性含義是一致的,如下表:
父母的態度對孩子人格的影響
父母的態度 孩子的人格
支配 消極、缺乏自主性、依賴、順從
幹涉 癔病、神經質、被動、幼稚
嬌寵 任性、放肆、幼稚、神經質、溫和
拒絕 自我顯示、冷淡、暴亂
不關心 攻擊、情緒不安定、冷酷、自立
專橫 反抗、情緒不安定、依賴、服從
民主 合作、獨立、坦率、社交等
除了家庭教育以外,學校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人是在學校形成一種比較固定的自我意識的。特別是在獨生子女的生活中,更為重要的因素可能是同齡群體。獨生子女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受到同齡夥伴的影響,年齡越大,影響也會越大。
當然,人格的形成也離不開先天遺傳與後天環境的培養和感染。心理學家普遍認為,人格是在遺傳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下逐漸形成的。
第一,生物遺傳。因為人格具有很強的穩固性,所以人格研究者更多地注重遺傳因素。綜合現有的研究結果,簡單來說,遺傳對人格起到的作用如下:
1.遺傳是人格必不可少的主要因素。
2.遺傳因素對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的特質不同而有著不同的差異。一般在智力和氣質等方麵與生物因素有著比較密切的關係,而在價值觀、性格、信仰等與社會因素關係密切的特質上,後天環境的作用可能更為重要。
3.人格的發展是遺傳與環境兩種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每一個個體既具有生物屬性,又具有社會屬性。我們還沒有出生的時候,環境因素的影響就已經開始了,這種影響會在我們每個人的一生中延續下去。後天環境的因素也是各種各樣的,小到家庭因素,大到社會文化。這些因素對人格的形成與發展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第二,社會文化因素。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個體,都處在一個特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文化教育對於人格的影響也是非常重要的。文化教育塑造了每一個人的人格特征,使得我們的人格結構朝著相似性的方向發展,這種相似性具有維係社會穩定的特征,能使我們每個人能穩固的“嵌入”到整個文化形態裏。
社會文化對人格具有塑造功能,還表現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例如中華民族是一個勤勞勇敢的民族,“勤勞勇敢”這一品質便是中華民族共有的人格特征。
第三,家庭環境的影響。家庭的差異,包括家庭經濟條件、居住環境、家庭氛圍以及不同的教育方式,都對我們的人格發展有著不同的影響。許多研究結果表明,權威型教養方式的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中表現得過度支配,孩子的一切都得由父母來掌控。在這種環境中成長的孩子會變得消極、自卑、被動、依賴、軟弱,做事缺乏主動性,甚至會形成不誠實的性格。而反之,放縱型教養方式的父母對自己的孩子又過於溺愛,讓孩子隨心所欲,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也會常常出現失控狀態。在這種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多表現為任性、自私、蠻橫、無禮、獨立性差、唯我獨尊等特點。而民主型教養方式的父母和孩子在家庭中處於一種較為平等和和諧的氣氛中,父母尊重孩子,給孩子一定的自主權並積極正確地指導。父母的這種教育方式能使孩子形成一些積極的人格品質。因此,家庭確實是“人類性格的工廠”。